焦虑抑郁易致胃病,专家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焦虑抑郁易致胃病,专家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妈妈,我肚子又疼了。”12岁的童童再次捂着肚子,表情痛苦。这已经是几个月来第N次了。起初,家人以为是普通的肠胃不适,调整了饮食,还尝试了一些消食药物,但症状始终没有改善。
焦急的妈妈带着童童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消化内科进行全面检查。然而,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童童的胃部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胃病背后的“心病”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在详细了解童童近期的学习生活状况后,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心理科进行咨询。原来,童童的胃病症状可能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的胃病会和心理健康有关。”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主任周亚男解释道,“其实,胃是情绪的反馈器官。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负面情绪,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胃肠道功能。”
情绪如何影响胃肠功能
从生理机制来看,人的胃肠功能受植物神经调控,而植物神经又直接受情绪影响。最常见的就是抑郁和焦虑:
焦虑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导致腹胀、便秘等问题。长期焦虑还会使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发生改变,降低黏膜的防御能力,容易引发胃肠炎症。
抑郁情绪则会影响大脑对食欲的调节中枢,导致食欲减退。同时,胃肠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也会下降,营养物质不能有效吸收,身体逐渐消瘦。
学业压力与家庭环境:儿童胃病的重要诱因
在儿童群体中,胃病往往与学业压力、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现代儿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学业压力: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将“升学压力”列为影响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长期的学业压力会导致持续的焦虑状态,进而影响胃肠功能。
家庭环境:父母期望过高、家教方法不当、家庭氛围紧张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负面情绪最终可能表现为胃部不适。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心病”带来的胃病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周亚男主任给出了以下建议:
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这些措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从而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躯体不适。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这种感受是正常的,是被认可的。倾听感受和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寻找解决负面情绪的方法。
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维持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主动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的真实想法,走进孩子的内心,积极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经常出现莫名的身体不适,如头晕头痛、胸闷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却没有查出疾病,这时一定要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以便为孩子提供专业的评估和指导,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家长要明白,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周亚男主任强调,“不要轻易将孩子的不适归结为‘不想上学的借口’,这可能会耽误或加重孩子的病情。”
童童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儿童正面临类似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孩子才能真正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