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大:国共合作的革命熔炉到双一流高校
百年上大:国共合作的革命熔炉到双一流高校
1922年10月23日,上海闸北区青云路青云里的一条弄堂里,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上海大学。这所由国共合作创办的高等学府,虽然仅存续了不到5年,却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共合作的结晶
上海大学成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断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1922年10月23日,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刊载《上海大学启事》:“兹从改组会议议决变更学制,定名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这所国共携手创办、中共实际领导的高等学府,由彼时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而成。校址设在闸北区青云路青云里,弄堂门即校门,人称“弄堂大学”。
“红色教授”云集
上海大学得到了众多革命先驱的关心和支持。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担任校董或指导工作。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陈望道等领导学校发展。更有一大批“红色教授”在此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
革命的熔炉
上海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尽管办学条件艰苦,却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据统计,1924年上海地区中共党员有50人,其中31人来自上海大学。1926年,中共上大特别支部党员达130人,是全上海党员最多的支部。
1925年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成为重要据点,公共租界当局下令停办学校。同年6月,学校被英军占领、封锁。即便如此,师生们仍坚持斗争,在老西门勤业女子师范学校建立临时办公室,将学校迁至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临时校舍。
短暂而辉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下令查封上海大学。学校虽然被迫停办,但其精神却得以传承。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
上海大学虽存续时间短暂,却赢得了“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五四时期之北大,南有五卅时期之上大”等盛誉。毛泽东曾评价:“陕北公学是一所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像过去的上海大学。”
精神永存
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复办上海大学。1994年5月27日,在纪念上海解放45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新上海大学组建成立。如今的上海大学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全球前300名。
从“弄堂大学”到世界一流,上海大学历经百年沧桑,但其“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宗旨始终未变。这所由革命先驱创办的学府,将继续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