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板凳龙:千家万户共舞的非遗传奇
徽州板凳龙:千家万户共舞的非遗传奇
2025年春节前夕,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小镇善水街热闹非凡。一场以“文旅惠民促消费 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在众多精彩纷呈的节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板凳龙表演。
历史渊源
徽州板凳龙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甚至更早。相传明弘治末年,为祈求风调雨顺、村兴民安,右龙村中族长张夏六公发动全村男丁,斫竹破篾,砍树锯板。他带着儿子设计制作龙头、龙尾,其他每户出一块1.5米长的木板拼接龙身,凳面上安装红灯笼。当年元宵,右龙诞生了第一条板凳龙。从那以后,每年元宵、中秋,板凳龙在右龙的村头巷尾上下翻腾,场面浩大,蔚为壮观。因在徽州方言中,“灯”与“丁”同音,凳面上的红灯笼又有“人丁兴旺”之寓意。村民们用板凳龙舞庆祝一年的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独特的表演形式
徽州板凳龙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龙身为特制的板凳首尾相连,每节板凳长约1.5米,宽约0.2米,由杉木制成。龙身的长度可以根据参与家庭的数量灵活调整,最长可达140米,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共同舞动。龙身上的每一节板凳都象征着一个家庭,寓意着全村人的团结一心。
表演时,板凳龙在引龙人的引导下,伴随着锣鼓声和欢呼声,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姿态。时而蜿蜒前行,如同在云中穿梭的游龙;时而翻腾飞跃,气势磅礴,宛如蛟龙出海,震撼人心。每一块木板上固定的灯笼在舞动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宛若龙身上的鳞片一样熠熠生辉。
团结协作的精神
板凳龙表演不仅是一种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团队协作的考验。正如黄山学院板凳龙团队成员丁泓森所说:“板凳龙是一个极其强调团队协作的项目,每一位队员都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每一个板凳紧密相连,才能构筑一条完整的龙,就像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紧密团结,缺一不可,才能铸就多元而统一的文化瑰宝。”
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徽州板凳龙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徽州板凳龙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举办各类舞龙比赛与表演,邀请留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华魅力的窗口,也让舞龙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得到了相互理解和认同。
此外,学校还选拔了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舞龙学生前往各中小学传播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让舞龙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与发扬。2024年,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黄山学院板凳龙团队以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和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广泛赞誉,并荣获了三等奖的佳绩。
徽州板凳龙不仅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更是一份承载着徽州人民智慧与情感的文化遗产。它凝聚着千家万户的心血与汗水,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徽州板凳龙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多民族文化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