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解放战争转折点揭秘
辽沈战役:解放战争转折点揭秘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这场历时52天的战役,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还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役背景: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都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变化。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长到280万人,装备得到很大改善,经过实战锻炼、新式整军运动和大练兵,攻坚能力也显著提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优势。国民党军则恰恰相反,总兵力由最初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只有174万人,且被分散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大战场,可以说处处受制,士气低落,已经到达了崩溃边缘。
此时,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指出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要拿下锦州,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关闭东北大门,从而达到封闭蒋军在东北的战略构想。
关键决策:一封电报定乾坤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一封至关重要的电报,正式确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中不仅提出要用5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东北野战军要为实现战略目标进行三次大战役的具体步骤,同时还提出3点战略要求,即确立攻占锦州至唐山一线的决心、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及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
英勇战斗:锦州战役与塔山阻击战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向锦州城外围守敌据点发起进攻。9月24日,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5师奉命插入锦州北部,切断锦州国民党守军的内外联系。当晚,第25师第74团1营1连担任“渗透战”尖刀连,穿过敌军防御纵深,于天亮前插到锦州与薛家屯之间的白老虎屯。
25日天刚亮,国民党守军为保住锦北阵地,调集了1个多团的兵力,向坚守白老虎屯的1连阵地发起攻击。在敌军猛烈攻势下,1连连长陈学良、指导员田广文带领战士们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敌我双方在白老虎屯这个仅百余户的村庄,激战近7个小时。1连连续打退敌人在坦克、飞机掩护下的10多次冲锋。全连180多名官兵,只剩下不到40人。按照上级命令,1连坚守到中午12时,就已经完成任务。然而,1连听到锦州城外葛文碑方向的枪炮声还未结束,遂决定继续坚守白老虎屯。
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1连主动收缩至白老虎屯西北角的一座大院里,在这儿仍可以控制敌军的增援通道。敌火力猛烈,院内两间正房先后被打塌,官兵撤到靠西的房间进行最后的坚守。战至黄昏,1连仅剩37人,每人只剩几发子弹。面对再次逼近的敌人,指导员下令销毁连里通信联络符号和连队花名册,决定与敌人拼尽最后一滴血。就在这紧要关头,院外再次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原来是我军增援部队赶到了。全连胜利突围,敌军仓皇撤走。为表彰1连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命名该连为“白老虎连”,授予“死打硬拼”战旗一面。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阵地防御战,是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塔山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用甘于奉献、不畏牺牲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支前馆,一条带有9个弹洞的粮袋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为保证战斗取得胜利,塔山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用甘于奉献、不畏牺牲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支前馆,一条带有9个弹洞的粮袋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战略胜利:解放东北全境
经过50多天的英勇奋战,东北野战军最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这场战役不仅完成了党的七大时提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构想,使我党我军拥有了强大的战略后方,更为之后的淮海和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而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