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创新“脑肠同调”疗法,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西医结合创新“脑肠同调”疗法,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消化)科主任魏玮主持完成的“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脑肠同调’新治则及疗效评价方法”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在功能性胃肠病治疗领域的创新突破,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什么是“脑肠同调”?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紧张就想拉肚子,生气时常感觉肠胃不舒服,吃美食时会感到心情愉悦,而饥饿时脾气变得暴躁……这些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大脑与肠道之间的奇妙联系。
魏玮介绍,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情绪的表达器官,它可以反映并影响我们的心情状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五脏与情绪紧密相连,适度表达情志有益身心健康,但过度则易伤身。《黄帝内经》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强调了消化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研究不谋而合。国际上,1998年提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胃肠道被称为“腹脑”或“肠脑”。2012年,“脑-肠-微生态轴”理念被提出,研究者认为脑肠间存在双向交互作用。201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病的权威专家组织罗马委员会提出,脑肠互动异常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的共性病理机制。
“脑肠同调”的治疗理念
魏玮带领团队在传承中医药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脑肠同调”的治疗理念。它强调通过调节肠道健康来改善大脑功能,反之亦然。
“脑为神明之枢,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即中枢神经系统,是主管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的器官;肠为脾胃及大小肠,统指消化道;调,指让机体达到‘和合’的和谐状态,包括内服、外治、心理疗法、运动疗法等。”魏玮介绍,“脑肠同调”主要体现在中枢对情感、认知等的调节以及借助脑-胃-肠轴对消化系统的调节。
为了验证“脑肠同调”这一理念的有效性,魏玮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证实,中药能够同时作用于中枢和消化系统,发挥治疗作用,脑肠同调可以实现脑病治肠、肠病治脑,具体治法包括辛开苦降调枢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调枢启神法。
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
魏玮强调,中西医结合是基于不同团队长期合作的成果,并非简单的“拉郎配”。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要做好“加减乘除”的工作。加法,就是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要最大限度地增强患者的获得感;减法,是要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就医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乘法,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大中西医结合的效果;除法,则是要找到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学科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