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吞咽时胸骨后疼痛的罪魁祸首?
反流性食管炎:吞咽时胸骨后疼痛的罪魁祸首?
反流性食管炎是导致吞咽时胸骨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疾病通常由抗反流功能和LES压力降低、食管清除能力降低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吞咽痛等。患者可以通过医生指导应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来缓解症状。如果你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请务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抗反流功能下降:食管下括约肌(LES)异常或胃食管交界处结构改变(如食管裂孔疝)会削弱抗反流机制,导致胃内容物容易反流。
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的推进性蠕动减弱,无法及时清除反流物,致使反流物持续损伤食管黏膜。
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当食管黏膜受损时,防御屏障作用减弱,即便正常的反流也会引起炎症。
食管感觉异常:部分患者食管敏感性增强,对酸敏感性增加。
胃排空延迟:胃内容物排空延迟,可增加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的机会。
此外,糖尿病、硬皮病、腹水等疾病也可能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典型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包括:
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烧灼感,常在餐后60分钟出现,易发生在平卧、弯腰或腹内压增高时。
反流:胃内容物不费力地向咽部或口腔涌入,可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或酸味。
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骨后疼痛,需与心脏疾病相鉴别。
上腹痛、上腹灼烧感、嗳气:约21%~63%的患者还会有消化不良的症状。
诊断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内镜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变红、糜烂和溃疡等征象。
食管24小时pH监测:反映胃部昼夜酸反流的情况。
食管24小时阻抗测定:准确了解反流发生情况。
食管测压:用于术前评估、食管裂孔疝诊断等。
核素检查:通过口服特殊液体后进行扫描,检测胃食管反流现象。
治疗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治愈疾病、减少复发和预防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
-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 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减少胃酸分泌。
- 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增强胃肠蠕动。
- 制酸剂: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等,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抗反流手术,如腹腔镜胃底折叠术。
生活方式调整:
-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 避免高脂肪、辛辣、油腻食物。
- 戒烟限酒。
- 睡前3小时不进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
- 避免穿紧身衣物,减少弯腰动作。
预防措施
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饱和夜宵,减少高脂肪、辛辣食物的摄入。
控制体重:通过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改善睡眠姿势:抬高床头,避免单纯垫高枕头。
戒烟限酒:减少烟草和酒精的摄入。
减少腹压:避免穿紧身衣物,减少弯腰动作。
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药物。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减轻压力,适量运动。
反流性食管炎虽然常见且易复发,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