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逝世43周年:两处故居展陈升级,再现文学巨匠风采
茅盾逝世43周年:两处故居展陈升级,再现文学巨匠风采
今年3月27日,是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逝世43周年。恰逢茅盾在北京后圆恩寺胡同13号的故居和乌镇观前街故居(茅盾纪念馆)经过一段时间的布置调整,充实提升展陈内容后,同一天重新与观众见面,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朋友。
茅盾,原名沈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与鲁迅、郭沫若一道,为我国的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茅盾的一生,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他于1921年入党,积极参与左翼作家联盟活动,抗战期间传播马列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西栅观前街17号,是茅盾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白墙黛瓦,古朴典雅。故居占地约450平方米,由前后两进房屋组成,共有17间房。前院是茅盾一家的生活起居之所,后院则是茅盾的书房和写作间。走进故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学巨匠笔耕不辍的年代。
故居内陈列着茅盾生前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他的手稿、书籍、照片和生活用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的书房,书桌上还摆放着先生写作时用过的笔墨纸砚,仿佛他刚刚离开,让人不禁想象他在这里伏案疾书的情景。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茅盾的文学成就,也让人们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细节。
茅盾故居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圣地,更是乌镇西栅的文化瑰宝。它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承载着茅盾先生的文学精神和革命情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茅盾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以及对人民的深切关怀。茅盾故居不仅是乌镇西栅的一处景点,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文学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
茅盾先生曾说:“大地山河,不是平空可以想象的。”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也道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真挚态度。正如他在散文《大地山河》中所写:“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涯;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茅盾的文学创作,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大地山河的热爱。
如今,茅盾故居已成为乌镇西栅的文化地标,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一座普通的故居,更是一处精神的栖息地,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茅盾先生的文学魅力和人格力量。如果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或者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不妨亲自走进茅盾故居,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世界,探寻他留下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