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老友粉:从街头小吃到军营餐桌的非遗美食
南宁老友粉:从街头小吃到军营餐桌的非遗美食
南宁老友粉,这道源自百年前的特色小吃,如今已成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它的故事,要从一段关于友情与感恩的传奇说起。
传奇诞生:从“赶人粉”到“老友粉”
民国初年(1910年代),南宁民生广场附近有一家周记茶馆,老板周德安因得罪权贵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一位身份神秘的狱友,这位狱友只会少量白话,口音近似柳州话。出狱后,周老板继续经营茶馆,某天这位狱友突然来访,周老板碍于情面勉强接待,并叫伙计煮了一碗肉粉给他吃。
没想到,这位狱友三天两头就来蹭吃蹭喝。周老板想出了一个“赶人”的办法:吩咐伙计在粉中加入大量辣椒和酸笋。然而,这位狱友竟是贵州人,对这碗“赶人粉”大呼过瘾,还问这是什么粉。周老板心想,一个牢里认识的朋友,自然称“牢友粉”最合适,但又不好明说,便让伙计用广西官话说这是“老友粉”。
几个月后,这位狱友突然消失。多年后,已成为团长的他回到茶馆,感谢周老板当年的“老友粉之恩”。从此,这碗充满传奇色彩的粉,便以“老友粉”的名字在南宁传开了。
非遗瑰宝:酸辣鲜香的百年味道
老友粉的主要食材包括河粉、酸笋、豆豉、肉沫等,独特的酸辣鲜香口感,使其成为南宁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2011年,老友粉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更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传承:从南宁街头到军营餐桌
近年来,南宁老友粉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24年12月,南宁老友粉市级代表传承人陈波受邀赴北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服务保障中心传授老友粉制作技艺。通过为期5天的授课,陈波师傅将老友粉的烹制技艺倾囊相授,不仅让医院官兵、职工品尝到了地道的广西非遗美食,也让老友粉的制作技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以传承。
文化使者: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老友粉的成功,不仅是一道美食的传承,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南宁市出台了《促进南宁老友粉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财税政策、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树立品牌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据统计,各大电商平台上架销售的老友粉产品已超过3万个,真正实现了从“街头小吃”到“网红美食”的华丽转身。
文化内涵:壮族三月三的重要符号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壮族三月三”节日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老友粉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美食符号。这道源自南宁的传统小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在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歌圩场上,品尝老友粉,欣赏山歌对唱,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老友粉的酸辣鲜香,恰如壮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广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未来展望:从南宁到世界的美食名片
南宁老友粉的成功,为传统美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它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局限于博物馆式的静态展示,而应该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拓展产业链条,传统美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一碗老友粉,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