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团队在帕金森病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两种创新干细胞疗法效果显著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44:2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团队在帕金森病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两种创新干细胞疗法效果显著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具有的运动与非运动症状是其显著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欧美国家60岁以上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我国是世界上帕金森患者最多的国家,估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患者人数将上升到494万人,几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

中国iPSC疗法攻克帕金森病

中国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市东方医院与士泽生物联合开展的iPSC衍生细胞疗法临床研究显示,受试者在参加临床试验12个月后的测试结果显示,其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善,帕金森病量表12个月评分减少超过20分。该研究是国内首次采用人自体iPSC来源的亚型特化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iPSC细胞疗法并非仅可用于帕金森病。2024年10月,士泽生物宣布完成逾亿元B1轮市场化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士泽生物临床级iPS衍生细胞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管线的完善,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以及推进多项注册临床试验。11月,士泽生物宣布,已经联合东方医院完成全球首例渐冻症入组治疗,采用自主开发的iPSC衍生细胞新药,该新药已获FDA孤儿药资格,此临床研究是我国首个获批的iPSC衍生细胞药物治疗渐冻症项目。

上海市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市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刘中民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同济大学及其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与士泽生物联合获批进行两项国家级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治疗重大神经系统疾病,均为中国首例或全球首例。

干细胞在医学界被称为“万用细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也被誉为全球第三次医疗革命。近年来,随着全球科学家对神经系统可塑性和神经再生方面的深入研究,干细胞疗法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试验中应用较多的干细胞类型,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iPSC等。

最新的消息是,2025年1月2日,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这是我国首款获批的干细胞治疗药品。此前不久,也就是2024年12月18日,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Mesoblast公司研发的细胞疗法Ryoncil上市,成为美国首款批准的间充质干细胞疗法。

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共有148例干细胞药物临床研究申请(IND)获受理,106例已获批。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药物合计78例,占比73.6%,是干细胞药物研发最主要的细胞类型;iPSC来源功能细胞的干细胞药物已有10例获批。

不过,并非所有医疗机构都可以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我国干细胞行业的临床批准开展及转化应用是由我国国家卫健委及国家药监局备案批准及许可审批的双轨制进行管理的。

协和医院也有新突破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包新杰和神经科万新华团队联合开展的一项“利用人源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I期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既往通过脑定向移植的途径不同,这是全球首次通过鼻粘膜移植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这种无创方式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研究结果以原创性论著的形式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杂志《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和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logy ,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上。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大脑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减少,随着疾病进展,晚期患者将丧失自理能力,长期卧床可能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但只能暂时缓解病症,无法实现病情逆转,更不能从根本上治愈。

近来的研究成果提示,成年人大脑中的神经干细胞可以重新分化为神经元。但帕金森病患者本身的病变降低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难以发育成为健康的神经元。目前,全球正在进行多项利用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多采用脑内定向注射或腰椎穿刺这两种方式来移植干细胞,都属于有创操作。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一条“近路”。“鼻腔作为大脑的‘后门’,其黏膜下存在一条直接通往大脑深处的‘小路’——嗅觉神经通路,为植入的神经干细胞绕过血脑屏障、直接抵达目标区域提供了可能。”为了证明“抄近路”的可行性,研究团队开展了单中心、对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设盲、剂量递增的人源神经干细胞经鼻粘膜途径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I期临床研究。

研究纳入了18名患病5年以上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患者被分为3个剂量组,分别经鼻粘膜途径接受每次150万、500万和1500万人源神经干细胞治疗。受试者每周需接受1次干细胞移植,共计4次。治疗结束后,进行12个月的随访评估。

在安全性评估中,研究者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有临床意义的安全问题或严重不良事件,影像学检查也未发现肿瘤或其他异常。在有效性评估中,研究者采用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疾病评定量表(MDS-UPDRS)对受试者的精神、行为、情绪、日常活动、运动功能、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从治疗完成后第3个月至第12个月,受试者在所有时间点的得分均显著下降,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在治疗结束后的第6个月,平均评分下降19.9分,改善幅度最大。经鼻黏膜途径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证实。研究还发现,受试者评分的改善与人源神经干细胞剂量水平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比传统的脑内定向注射或腰椎穿刺移植,经鼻粘膜途径移植治疗的方式更加便捷,而且无创,可以多次重复移植。这一方法将有效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和功能性整合效率,从而实现神经网络的有效修复与功能恢复。”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进行更大规模、更长期的随机对照II期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这两项科研成就标志着中国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