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于禁与昌豨:泰山郡的三国风云
曹操、于禁与昌豨:泰山郡的三国风云
在三国时期的泰山郡,曹操、于禁与昌豨之间的斗争充满了戏剧性。泰山郡地处交通要道,控制着通往徐州、青州等地的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曹操为了巩固北方,多次征讨泰山郡的昌豨,而于禁则在这一过程中崭露头角,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执法如山的形象。
泰山郡的战略地位
泰山郡位于今山东省中部,地势险要,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重要通道。在三国时期,泰山郡属于兖州,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曹操为了巩固北方,多次征讨泰山郡的昌豨,而于禁则在这一过程中崭露头角,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执法如山的形象。
于禁的崛起
于禁字文则,是泰山郡钜平县人。早在黄巾军起事的时候,于禁就投奔了济北相鲍信。鲍信非常欣赏曹操,不但迎曹操出任兖州牧,还因为性格耿直,为保护曹操突围而战死。后来,鲍信的儿子鲍勋也因为性格耿直而劝谏,被曹丕杀害,也算是前后呼应。
此时,于禁和他的小伙伴们顺理成章加入曹操军,被任命为都伯,隶属将军王朗。和王司徒同名。这是个将军。将军王朗觉得于禁有大将之才,于是把于禁推荐给曹操。曹操跟于禁面试后,就让他当了军司马。曹操一伐徐州的时候,于禁率军攻打广戚。原文广威是错的,已经有史家考证了,攻克城池有功,升为陷阵都尉。乐进也当过这个官职,他俩干的活也类似,都是率领精锐冲锋在前。虽然历史上没有于禁的勇武描述,但能率领几百人打先锋,肯定也是武艺出众了。
于禁在帮曹操重新夺回兖州时,有很多战功。后来在兴平二年(195),曹操进军豫州。黄巾军大帅黄邵等夜袭曹营,反被曹军击破,于禁部斩杀黄邵。剩下敌人全部投降,于是于禁升任平虏校尉。
建安二年(197),于禁又随曹操到宛城,就是张绣第一次投降的那次,很快啊因为某些事情张绣反叛,曹操跑得快,典韦曹昂曹安民都战死了,部队溃乱,士兵们都各自寻找曹操,只有于禁约束几百名部下的士兵,且战且退,虽有负伤战死的也不许散开。敌人追击减慢了一些,于禁徐徐整理队伍,敲着战鼓回营。还没回到曹操的临时驻地,途中看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在逃跑,于禁问你们怎么回事,这公共场合……大白天不穿衣服不害臊。回答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曹操收编黄巾军组成的队伍,史料里明说了,曹操对他们很宽容,所以他们敢乘机抢掠。平时屠屠城,欺负欺负老百姓,现在连自家的军队也抢,于禁能不生气吗?于禁对部下说:“青州兵和大家一样,都是曹公的人,都是有编制的正规军了,怎么还惦记着作贼的事?”便带着自己的军队去青州军的军营讨个说法。青州兵见到于禁,知道理亏,也不敢跟于禁较劲,赶紧往曹操那边跑,想先向曹操汇报情况,添油加醋一下,好洗脱自己的罪责。恶人先告状。
于禁接着下令让士兵先设立营垒,累了一天,准备生火做饭休整了,没有及时去见曹操。这时候,有人劝他说:“青州兵已经告了你的状了,你赶快去曹公那里解释啊。”于禁说:“现在敌人还在后面,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追来,不先防备,用什么来抵抗敌人呢?况且曹公明智,他们诬告我又有什么用!”等到壕沟营垒都安排就绪,于禁才进去拜见曹操,把事情经过一一汇报。曹操很高兴,对于禁说:“淯水这一战太惊险,我自己都害怕,将军能在混乱当中整顿军队,整治抢掠的暴行,安营筑堑,有不可动摇之节。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可能做得更好!”于是,记录于禁前后的功劳,封他为益寿亭侯。
后来,曹操讨袁术,攻张绣,灭吕布的战役,于禁也都参与了。曹操派于禁与史涣、曹仁进攻河内,在射犬攻杀眭固。当时袁绍还在易京围攻公孙瓒,等消灭公孙瓒后,就着手南下,要和曹操一决雌雄。曹操也知道开战在即,这时候,于禁自愿担任前锋。曹操给他一键三连,并增加二千名步兵。于禁守延津城防备袁绍。曹操则率军撤回官渡布防。这年,刘备又占据徐州,曹操派去的刘岱王忠两位将军被刘备揍趴下了,曹操决定亲自东征刘备。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机进攻曹操。按照《三国志·袁绍传》的说法,袁绍没有出兵。但是在《三国志·于禁传》里记载,袁绍只是没有亲自出征,还是派了军队去延津渡河,被于禁守住了。于禁不但防守成功,还敢主动出击。他又与乐进等人率步骑兵五千人,从延津西南沿黄河,渡河到达河内郡,将驻扎在汲、获嘉二县的袁军的营寨,一共三十余处,全部攻克,放火烧了,斩首、活捉各几千人,降服袁绍的将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于禁守卫延津时,打的好,防守和进攻都打得出色,也是因为袁绍的主力军还没到。曹操打赢了白马之战,放弃白马,到了延津,也觉得守不住,于是战线继续向后撤退,让于禁去守原武。于禁还是很给力,继续带兵去偷袭袁绍在杜氏津的军营,又是破之。曹操能赢下官渡,也多亏于禁,乐进这些人积攒小胜,帮曹操缓和了不少局面。后来,袁绍大军继续挺进,原武也守不住了,于禁就和曹操一起撤退到了官渡。曹操与袁绍起土山对峙。袁军架起高楼,居高临下,向曹营里射箭,曹军士兵多有死伤,非常恐慌。出营上个厕所都得冒着生命危险。于禁统管守卫土山,奋力作战,斗志昂扬。好在曹操命人制造出了发石车,这才砸坏袁绍的高楼,破了袁绍的万箭齐发。袁绍军中称这个武器为霹雳车。这件事跟刘晔一点关系都没有。发石车并不是什么新发明。
昌豨的反复叛乱
昌豨,一名昌霸,初为泰山寇。臧霸仕陶谦,破黄巾,与豨、孙观、吴敦、尹礼各聚众。初平年间(190-193年),天下大乱,昌豨率领叛军攻打徐州的彭城国,使得彭城王刘和避难兖州东郡东阿县。等到彭城国安定了,刘和返回彭城国。后来昌豨跟随吕布。吕布败死,降曹操,以为东海郡守。建安五年,昌豨反叛。郡县多叛曹操,归顺刘备,众数万人,曹操派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遂亲往破之。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令大将张辽与夏侯渊出兵讨伐,包围昌豨于东海郡,数月粮尽,议引军还,张辽数月之围,视昌豨有所犹豫,故不力战。张辽乃遣使者诱其归降,果降。张辽随后孤身上三公山,到昌豨家中拜访他的妻子和孩子。昌豨十分高兴,跟随张辽拜见曹操。曹操即令昌豨还故地。及冀州平,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随后令夏侯渊与于禁并力。昌豨与于禁乃旧识,遂诣于禁请降。诸将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送与曹操处置。于禁说:“你们不知道曹公命令么,围攻后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节。昌豨虽然是旧友,我又怎么能因此而失去原则呢!”于是于禁亲自与昌豨诀别,流泪斩杀了他。
于禁征讨昌豨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派遣于禁与臧霸一同讨伐昌豨于东海。昌豨投降,但被于禁依据军法处决。这一事件展现了于禁在执行军法时的果断和严格,但也引发了争议。曹操对于禁的决定表示赞赏,认为这是遵守军法的表现。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于禁的军事才能,也展现了他作为曹军将领的忠诚和原则性。
昌豨的最终结局
昌豨的反复叛乱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在与于禁的交战中,昌豨虽然一度投降,但最终还是被于禁处决。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于禁的军事才能和执法如山的形象,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军法的严酷和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昌豨的反复无常和最终结局,成为了三国时期泰山郡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
泰山郡在三国时期见证了曹操、于禁与昌豨之间的恩怨纠葛,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动荡与变迁。于禁在泰山郡的崛起和昌豨的反复叛乱,不仅影响了泰山郡的命运,也对整个三国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