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门”内外:寺院三门蕴含的佛学智慧
“空门”内外:寺院三门蕴含的佛学智慧
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牌楼式,无论殿堂式,寺院的正门,是山上的门,叫“山门”,就是说,山,僧占了,立个门,就说是山的门,亦即“山门”。
山门,四柱三门,三个券洞,于是,山门,往往是“三门”。这不仅仅是宗教礼和建筑部局问题,而且是佛教教义文化简缩和提炼。遁入空门,未必就是高僧,然,凡高僧却对“三门”均有深解。从左到右,“无相门”、“空门”、“无作门”。
先说“空门”和“遁入空门”。“空门”,是寺院正门中中间的那一道(扇)门。通常,它关闭,常人不走,因为,一旦从这里消失——遁,就意味着“出家”了。遁入空门,就是指“出家”,当了和尚了。从作家姚雪垠的意思看,避开尘世而入空门即佛门。往往是,一个人物在天下重见升平后,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选择遁入空门,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因为,他认识到,世界的一切皆空,就是随缘聚合,是暂时的,贪恋、执着生烦恼,而看透了,能够避开尘世纷扰,便可寻求到精神上的解脱和宁静。
所谓“无相”,“无”,应通“毋”,不要,别。
“相”,代表了通过人的意识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各种特征。“无相”,代表的是,不要固执己见以貌取人,代表要从本质内部去看,外部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如电光石火,如泡如影,不应被外表误导自己的判断。要有智慧,要看得透,不能执迷于假象和幻觉。
“作”,代表了活动,“无作”,就是“无为”,在了解事物的真谛之后,顺势而作,不会因主观偏见和成见去做错事,不做恶事。
“无相”,代表心不被外物所蒙蔽,从本质去看。山雨理解,是要拔开迷雾,“看破”,“看得破”。一世界的真相是“空”,悟得空,就是觉悟了。“无作”,表示看透本质,顺势而做;无作,可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做,而是随缘就缘,顺势而为无不为。如此,便进入化境,也就是空境,心无挂碍,烦恼全无,区别于俗人了,或者说,作为“人”,自我否定,就是“弗人”,成“佛”了。
说佛寺,论径义,容易想到《西游记》。
山雨认为,一部《西游记》,师徒五人(马)的名字,把什么也说完了。唐僧系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唐三藏由金蝉子真灵转世为东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蝉脱壳”之意,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极乐的象征。当蝉为蛹时,在泥土中,不免俗,老是“心猿意马”——具相为孙猴子和白龙马,整天价不得安生。要想安生,须得悟空;要得“悟空”,须得“悟能”——能节制欲望,不能被乱坠之天花迷惑;什么美女画皮、什么王权富贵,都是临时的,都是幻相,看透了,这个世界,一直在幻灭,不必太执着。“悟能”,就是学得能够破执这个法门儿。哪怕是个猪,也可开悟,时不时俗欲勃勃,老想嫦娥姐姐和高老庄高翠兰小姐,老想有什么吃的,不行,欲望太强,徒增烦恼,不得欢喜。当人悟得“空即色,色即空”时,就能做到“无相”,不被物欲、情欲困扰了。也只有悟得空谛,才不偏执,才会心中挂碍全无,心静心净——“悟净”,此即能够不做无谓折腾,不作就不死——“无作”,随机而化,自由飞升,往生极乐,无所苦痛。此即佛之境也!
悟能——无相法门儿。悟空——空空之法门儿。悟净——无作法门儿。
三门。用俗语说,也就是“看得破”、“悟得空”、“放得下”。也叫“看破”、“悟空”、“随缘”。
到达寺庙“山门”,尽可细品“三门”,“无相”,悟得“空”,悟空之后便不执(“无作”),不执便如叶上露珠、松上白雪,不为心役,如蝉脱壳,悟翅轻振,自在,大自在,如来,如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