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飞机飞行的秘密:伯努利原理 vs 康达效应
揭秘飞机飞行的秘密:伯努利原理 vs 康达效应
飞机为什么能飞?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的物理原理。从伯努利原理到康达效应,每一个理论都试图解释飞机升力的奥秘。然而,这些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飞机飞行实际上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伯努利原理:流体速度与压力的关系
伯努利原理是由瑞士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在1738年提出的,它描述了在流体流动过程中,流体的速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伯努利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稳定的流动流体中,流体的速度越快,压力就越低;反之,流体的速度越慢,压力就越高。
想象一下,水流从一条管道中流出。如果管道的某一部分变窄,水流会加速,而在这部分的压力就会降低。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液体中,在气体中同样适用。就像飞机的翅膀,通过改变空气的流速来创造升力,从而让飞机飞起来。
伯努利原理的推导可以从能量守恒来解释。我们都知道,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流体的流动中,能量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动能、势能和压强能。在伯努利原理中,动能与压强能之间的转化起着关键作用。
当流体加速时,它的动能增加,而为了保持总能量守恒,流体的压力(压强能)就会减少。换句话说,当流体的速度增加时,系统内的能量将从压强能转化为动能,导致压力下降;而当流体减速时,动能转化为压强能,压力上升。这就是伯努利原理背后的核心思想:速度与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是流体总能量守恒的体现。
伯努利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航空航天、风洞实验等领域。让我们来看几个经典的例子:
飞机的升力:飞机之所以能够飞行,正是利用了伯努利原理。飞机的翅膀设计成上表面稍微弯曲,而下表面则保持平坦。这样,当空气流过翅膀时,上方的空气流速较快,下方的流速较慢。根据伯努利原理,空气流速较快的地方,压力较低;而流速较慢的地方,压力较高。于是,翅膀上方的压力比下方低,从而产生了向上的升力,使得飞机能够飞起来。
风洞实验:风洞是用来模拟空气流动的实验设备,通过模拟飞行器或其他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来研究空气流动的规律。风洞的设计充分运用了伯努利原理,通过改变风速,观察流体的压力变化,从而帮助工程师优化物体的形状和性能。例如,赛车、飞机和建筑物的外形设计,都需要考虑风洞实验中的伯努利原理,以减少空气阻力或提高升力。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一些高层建筑设计中,风速和风压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建筑师和工程师会通过模拟风的流动,计算出建筑物在强风中的压力分布,进而设计出合适的外形和结构,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定和安全。
伯努利原理不仅能解释飞行器的升力,还能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比如,当你用手指捏住水管的口时,水流会变快,这时你会发现水的喷射压力变大了。这实际上是因为,水在通过狭窄的管道时流速加快,而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力越低,因此水管口处的压力比管道内部要高。这个原理在许多流体系统中都有类似的表现。
伯努利原理不仅仅是理论,它背后其实是流体力学的数学推导。如果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伯努利原理,可以得到伯努利方程。假设流体在一条稳定的流线上流动,伯努利方程可以写成:
其中,P表示流体的压力,ρ是流体的密度,v是流速,g是重力加速度,h是高度。这个方程表明,在一条稳定的流线上,流体的压力、速度和高度所代表的能量总和是一个常数。换句话说,流体在流动的过程中,速度和压力之间会互相转换,以保持能量的守恒。
康达效应:气流的附壁作用
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亦称附壁作用或柯恩达效应。流体(水流或气流)有离开本来的运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摩擦时,流体的流速会减慢。只要物体表面的曲率不是很大,依据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流速的减缓会导致流体被吸附在物体的表面上流动。这中作用是以罗马尼亚发明家亨利-康达命名。
康达效应又叫附壁作用或者柯恩达效应。它讲的是流体(水流或气流)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
康达效应指出,如果平顺地流动的流体经过具有弯度的凸表面的时候,有向凸表面吸附的趋向。打开自来水的时候,如果用筷子去触碰水柱(只要部分水柱即可,这样现象更明显),水会随着筷子向下淌,而不是按重力的方向从水龙头直接往下流。
图中的例子很多人无意间会遇到,把勺子靠近水流后,水流改变了流动方向,被勺子吸引了过来。
上面的实验中,如果加大水流,就会看到勺子往右靠近。水流越大,靠近的越多。
勺子往右靠近的程度跟水流大小成正比。
上面图中演示的现象就是康达效应,可能说附壁作用更能让人理解一些。
一些飞机就是通过康达效应增加升力的,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不难理解。在上面的动态演示中,勺子把水流的方向改变了,而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得需要一个力,垂直的水流改变了运动方向,这个力显然是勺子给它的。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勺子对流体施加一个偏转的力,那么流体也必定会施与物体一个反向偏转的力。
如此,如果将发动机安装在机翼上方,发动机的高速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顺着机翼的曲面吹出,根据康达效应,这会给机翼带来一定的升力。正如下图中的乒乓球一样:
图中乒乓球,用一根管子向乒乓球的右侧吹气,结果,乒乓球偏转了气体,气体反过来也给乒乓球一个力,使其向右运动。
上面的乒乓球的例子,如果把乒乓球想象成机翼,管子吹出的气体想象成是发动机的吹气,那么乒乓球的向右运动可以想象成机翼向上运动,也就是产生了升力。
现在的问题是,乒乓球这个曲面,为什么能偏转气流?具体原因如下图:
左面的圆代表乒乓球,右边带箭头的白线代表初始气流。气球和乒乓球之间的斑点代表大气分子。
显然,在用管子对乒乓球的右侧吹气时,气流按理应该是笔直的方向,这没有错,但是,由于高速气流会有一个吸附作用,它会吸引并带走乒乓球和高速气流之间的气体,从而在那个位置产生一个低压区。
高速气流带走气体示意图。
低压区的形成,必然会反过来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
结果就是,流体(气流或者水流)如上图这种运动轨迹。这就是康达效应。
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伯努利原理和康达效应在解释飞机升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都不是完整的解释。伯努利原理无法解释为什么机翼上表面的气流会加速,而康达效应虽然说明了气流的附壁作用,但没有解释压力差的产生。
实际上,飞机飞行是一个更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多个因素。例如,迎角(机翼与气流的夹角)对升力和阻力的影响,以及飞机的稳定性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飞机在空中平稳飞行。
其他重要因素
除了伯努利原理和康达效应,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影响飞机的飞行:
迎角:迎角是机翼与气流的夹角。适当的角度可以产生足够的升力,但过大的角度会导致失速。失速是飞机飞行中常见的问题,当迎角过大时,升力会突然减少,阻力增加,导致飞机失去控制。
稳定性:飞机必须保持稳定才能持续飞行。这涉及到俯仰、偏航和滚转三个轴的平衡。例如,垂直稳定器的作用类似于风向标,确保飞机始终面向气流方向。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也是飞机飞行的重要因素。当机翼向下推空气时,空气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上推力,即升力。
结论:多因素共同作用
飞机飞行是多个物理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伯努利原理、康达效应、牛顿第三定律等理论各有其局限性,但它们相互补充,共同解释了飞机升力的产生。即使科学界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升力,人类仍然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实现飞行。
飞机飞行的奥秘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的魅力,也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追求进步的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