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共睡能改善睡眠质量,降低抑郁焦虑
最新研究:共睡能改善睡眠质量,降低抑郁焦虑
最新研究表明,伴侣共睡不仅增进彼此的亲密感,还能对双方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通过促进睡眠同步和情感交流,这种生活习惯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然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不同,因此是否适合共睡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科学依据:共睡促进心理健康
2020年一项发表在《精神病学前沿》上的研究指出,跟一个人睡觉相比,夫妻一起睡觉时虽然肢体动作可能会更频繁一些,但这些肢体动作并不会对睡眠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夫妻双方在经过长期的“睡觉磨合”之后对动作的适应。其实除了能够适应这些动作,夫妻双方睡眠磨合之后,连睡眠阶段也会出现同步的情况,双方可能会在差不多的时间进入深度睡眠,差不多的时间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而且研究还发现,跟单独睡眠时相比,夫妻一起睡觉时候快速眼动阶段的碎片化程度更低,也就是说,拥有更完整的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阶段的睡眠与记忆力、缓解情绪压力有关。更完整的快速眼动阶段睡眠可能对记忆力、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有更好的作用。也就是说,夫妻“同床共枕”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交。
2022年发表在《睡眠》杂志上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项研究统计了1000多名成年人的睡眠情况,发现相比于自己独自入睡的人,跟伴侣睡一起的人能够更快入睡、睡眠时间更长。而且,相比于独自睡觉的人,跟伴侣一起睡的人抑郁、焦虑和压力的自我评分也更低一些,疲劳感也更弱。
文化差异:东西方的共睡观念
在西方国家,一种新的“婴儿睡眠教练/训练师/顾问”行业已经出现,帮助父母教会宝宝独自睡在婴儿床中并整夜不醒。但这种让婴儿独立睡觉且不醒来的想法在世界其他地方并不常见,而且与大部分人类历史上婴儿的睡眠方式截然不同。
19世纪之前,英国的新父母并不太担心婴儿的睡眠问题。家庭,尤其是母亲与婴儿,通常会紧密接触地睡在一起。这样,如果宝宝在夜间醒来,总会有人快速响应。这种情况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期间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出现了,独立性变得更加重要。更长的工作时间使得不间断的睡眠变得更加可取,更多的父母开始远离大家庭生活。今天的育儿建议经常强调严格的睡眠时间表和让婴儿独自睡觉以促进独立性。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这并不总是常态,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仍然不是。
实用建议:共睡还是分睡?
虽然研究表明伴侣共睡对心理健康有益,但是否适合共睡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以下是一些参考建议:
- 适合共睡的情况:
- 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
- 双方睡眠习惯相似
- 需要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 希望增进亲密感和沟通
- 不适合共睡的情况:
- 一方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如严重打鼾、呼吸暂停等)
- 双方作息时间差异大
- 睡眠空间有限,影响彼此休息
- 需要安静环境进行深度工作或创作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不同,因此是否适合共睡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如果共睡影响了睡眠质量,可以考虑使用耳塞、眼罩等辅助工具,或者调整睡眠环境和习惯。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方式,既能保证充足的休息,又能维护良好的伴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