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山歌对唱到文旅盛宴,广西三月三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43: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山歌对唱到文旅盛宴,广西三月三的传承与创新

“刘三姐,刘三姐,你是哪里人?”

“我是广西人,生在广西,长在广西,歌在广西。”

这段对话,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刘三姐,这位壮族歌仙,用她的歌声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也孕育出了广西壮族三月三歌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

01

刘三姐的传奇

刘三姐是壮族人民心中的歌仙。相传,她是广西柳州人,自幼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尤其擅长唱山歌。她用歌声赞美劳动,歌颂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她的歌声清澈嘹亮,如同山间的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刘三姐不仅歌声优美,更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她常常站在山头,用歌声为乡亲们打抱不平,揭露财主们的贪婪和残暴。她的歌声如同一把利剑,直刺那些为富不仁之辈的心脏。财主们恨之入骨,多次想要加害于她,但刘三姐凭借机智和勇敢,总能化险为夷。

然而,最终财主们还是找到了机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刘三姐在山间放歌时,被财主们设计陷害。面对财主们的威胁,刘三姐毫无畏惧,她唱着歌,纵身跳入了龙潭。就在乡亲们悲痛欲绝之际,奇迹发生了——刘三姐骑着一条金色的大鲤鱼,缓缓升上了天空,化作了天上的歌仙。

02

三月三歌节的由来

刘三姐的离去,让壮族人民悲痛欲绝。为了纪念这位用歌声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力量的歌仙,人们决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举办盛大的歌会。这一天,壮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在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

这一习俗,历经千年而不衰,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三月三歌节。实际上,三月三歌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上巳节。上巳节最初是水神祭祀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祈求水神保佑丰收和平安。汉代以后,上巳节逐渐带有娱乐性质,扩展了曲水流觞、踏青等节日活动。唐以后,“上巳节”习俗逐渐变冷,宋元时代开始淡出。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此后,“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趋向,最终“上巳”“寒食”两节并入“清明”。如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上巳节已经鲜为人知,但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们来说上巳节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此外,上巳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流行。

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县“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法定假日。

03

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月三歌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人最喜爱的传统美食,也是三月三歌节的重要象征。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栀子,用这些植物的汁来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黄色象征着丰收和富足,黑色象征着庄重和神秘,紫色象征着高贵和典雅,白色象征着纯洁和清新。五色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味道香醇,更凝结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赶歌圩是三月三歌节最核心的活动。这一天,壮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云集在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通过唱歌,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甚至会订下秦晋之好。歌圩不仅是壮族社会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更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歌舞节日,是传统的青年男女相亲节日。壮族在这一天赶歌圩,举行隆重的歌会,为青年人提供对歌、谈情说爱的机会。除此之外,青年男女还有碰蛋、抛绣球的习俗。壮族的对歌活动主要以情歌为主,男女分为两组,在谈情说爱的对歌中把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进行再现,并在潜移默化中起着教育引导作用,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祭祖仪式是壮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多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坟扫墓,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怀念祖宗先辈,寄托哀思。一般以宗族为单位,到各自的祖先坟地去祭祀,通过宗族集聚拜祭方式既可教育青年子女认祖归宗,不忘亲情,也可以增强家族的向心力和团结,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

04

创新与发展

进入新时代,三月三歌节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4月11日,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作腾村的村民们一大早便在村口排起长队,唱起迎客歌:“贝呀侬哎,客人来到家门口咧,敬上三碗迎客酒……”来自桂滇黔三省区的壮族、苗族、彝族、汉族群众相聚作腾村,载歌载舞共庆传统节日“三月三”。

在靖西壮族“八音”代表性传承人李西克的手中,一枚普通的田螺竟然变成了一件神奇的乐器。他用田螺吹奏出电影《刘三姐》的插曲《多谢了》,令在场观众惊叹不已。靖西壮族“八音”并非指8种乐器,也不是八个调式,而是指由8种不同材质制造的乐器演奏出来的8种声音。这些材料包括金(铜)、竹、木、皮、壳、膜等。李西克用田螺吹奏的正是“八音”中的“膜音”。在碧海蓝天之间,传统疍家婚礼仪式的环节一一进行,现场高潮迭起。“原来‘海誓山盟’是真的!”“这是乘风破浪来娶你呀!”围观群众一边用手机记录浪漫瞬间,一边赞叹不已。

在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电建渔港,一场别开生面的“疍家婚礼”正在举行。疍家人是对我国沿海地区水上渔民的统称。千百年来,他们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有别于陆上婚嫁的水上婚礼仪式。随着疍家人上岸定居,水上婚礼已经十分少见。“三月三”活动期间,北海市通过创新演绎疍家水上婚礼仪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梦幻联动”,让市民和游客可以领略到千年疍家海上遗俗的魅力。

在桂林市临桂区,一场激烈的抢花炮比赛正在进行。琼台师范学院大一学生朱玉坤是海南花炮队的一员,在他看来,这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可以算是“东方橄榄球”,不光竞争性强、对抗激烈,还能磨练意志,非常适合年轻人。

广西以南宁市民族大道为主轴,打造“民歌一条街”,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民歌盲盒巴士”,邀请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们与乘客们一路欢歌。“我们在乘车前并不知道会遇到哪个民族的艺术家,就像开盲盒一样,真是太惊喜了!”刚下车的游客王先生连声称赞,这样的活动形式非常新颖,让他在畅游歌海中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

05

文化传承与现代意义

三月三歌节不仅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台。2014年,广西将“三月三”确定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并于2016年开始打造“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已成为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4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从4月11日开始,将持续至5月11日。一幅幅融合山水之美、民族之韵的和谐画卷在八桂大地次第铺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今年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活动通过“桂风壮韵浓”“民族体育炫”“相约游广西”“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五大版块共25个大类活动,既打造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新民歌+非遗”,又突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主线,还推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吸引广大游客参与,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交往记忆,形成集体记忆,凝聚各族人民,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月三歌节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4月1日至4月30日,广西全区260余家景区面向全国游客开展不同形式的门票免费、门票打折优惠活动。在有的景区,游客还可以通过对山歌、穿民族服饰等方式获得优惠。火热的商圈消费同样折射出“三月三”的热度。今年“三月三”,广西连休4天。为抢抓文旅市场机遇,把握节日消费活跃的良好势头,广西商务系统以“广西33消费节”为主题,政银企联动推出各类商文旅融合促消费活动。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节,从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发展成为展现广西多元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盛大节日。它不仅承载着壮族人民对歌仙刘三姐的怀念,更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用歌声传递情感,用舞蹈表达喜悦,用美食分享幸福,用创新延续传统。广西壮族三月三歌节,正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