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养肺茶助力秋冬呼吸道保健
5种养肺茶助力秋冬呼吸道保健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养肺护肺尤为重要。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统计,肺炎已连续多年位居台湾十大死因第三位。除了避免外在威胁,如不抽烟、减少空气污染暴露等,通过日常饮用养肺茶也是保健肺部的有效方式。本文精选五种适合日常饮用的养肺茶,帮助你提前预防肺部感染。
中秋过后,早晚天气开始变凉,秋意也显得更加浓厚。在古人的24节气养生术中,提到秋天是适合“养肺”的季节,因为这时候延续溽夏的湿热,容易产生秋燥伤肺,加上每日气温变化不定,忽冷忽热,一不小心就会感染呼吸道疾病,需要特别留意肺脏的保养。
十大死因第三名:肺炎
肺炎是常见的下呼吸道疾病,可能发生在所有年龄层,其中又以1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感染者居多,且感染后的致死风险也偏高。因此,自105年起,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的统计资料:“肺炎已位居国人十大死因第三名”。
在众多的肺炎中,由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占所有的一半,常见的A型流行性感冒、腺病毒,以及过去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与现时全球流行的COVID-19新冠肺炎(全名是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都是属于病毒性肺炎,主要经由飞沫感染,好发于秋冬季节。
而除了肺炎外,“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也列居国人十大死因之中,由此可现呼吸道与肺部的健康是不容小觑的!
肺部保养从平日做起:推荐5种日常养肺茶
想要保养肺部,除了避免外在威胁,不抽烟酗酒、尽量避免暴露在空气污染之中外,平日还能多多透过养肺的食材与药材来保健,提前预防肺部感染的可能,以下推荐5种养肺茶,可以作为日常养生茶饮用,不仅对肺好,冲泡成热饮也能在秋冬温暖身心喔!
1.百合陈皮茶|健脾养肺,大人与小孩都适用
百合是相当常见的中药材,不仅有养颜的功用,对呼吸道也非常好,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的功效。在秋冬之际,很适合搭配上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陈皮一起煮成养肺茶,除了对肺好外,也能稳定心情、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加食欲。
在呼吸道感染初期,出现咳嗽、咽喉不适等较轻微的症状时,也可以先饮用百合陈皮茶缓解当下的不舒服。简单佐以甘草调味,就能带点回甘与陈皮柑橘味的清香,大人与小孩都能接受!
2.川贝杏仁饮|清热止咳,对付无痰干咳最有效
川贝带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在中医学理中许多止咳的药物都是使用川贝作为药方,尤其是对付无痰干咳的症状最有效,市售知名的止咳润喉产品也多半以川贝为方,如:川贝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川贝枇杷润喉糖等。
而杏仁分为南杏、北杏,这里的杏仁指的是北杏(又名苦杏仁),虽然带点苦味,但却是很好的润肺平喘药材。平日可以和川贝煮成“川贝杏仁饮”作为日常养生茶保健,如果怕苦的话,也可以加点冰糖和水梨,增加甜味的同时,也能止咳化痰、降火气。
3.紫苏薄荷茶|抗菌、抑制病毒,缓解久咳痰多
紫苏、薄荷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可作药材也可作食材,常用来抗菌、清风散热、解表散寒,来缓解咳嗽、痰多等风寒症状,在今年中研院的最新研究也发现“紫苏与薄荷萃取物”是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潜力药物之一。
由于紫苏、薄荷取得方便,又没有浓厚的中药味,喝起来清凉爽口,很适合拿来做为每日保健的养肺茶饮用,加一点桑椹子和甜菊,能提升整体风味,对于经常需要使用喉咙的工作者,像是讲师、歌手、服务业,或是需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污染之下的机车族与工厂职员来说,都能带来养肺润喉之效!
4.西洋参茶|凉性补气,体虚者必备的润肺茶
当秋天来临时,天气开始转凉,体质较虚、免疫系统比较欠佳的人,就要格外注意“养气”。西洋参(又称花旗参)和人参不同,属于偏凉性的补气药材,可以避免过补上火的情形发生,燥热体质也可以安心使用。
冲泡方式也不难,只要到中药店抓几方西洋参加上黄耆、红枣、枸杞,就是一壶养气补血又养颜的养生润肺茶。不过要注意的是,西洋参可能会影响血糖数值,本身患有糖尿病或有在服用降血糖药物的人要特别小心,以及怀孕、哺乳妇女为求保险,最好先询问专业中医师建议。
5.蜂蜜生姜茶|暖心暖胃,秋冬润肺兼驱寒
最后介绍一个同样是材料取得容易的润肺茶,仅需要蜂蜜和生姜这两项食材。蜂蜜是自然界中天然的产物,从《本草纲目》中就已经记载蜂蜜的好处:“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对于止咳、抗发炎也有一定的功效。
夏季时清凉的蜂蜜水能解暑润肺,到了秋冬之际,再加点生姜,多了去寒、促进血液循环之效,在早晨起床后来一杯,既可以驱走寒气,也能帮助提神,暖心暖胃开启美好的一天,是家庭必备的养肺茶!
让养肺茶变好喝的秘诀:冰糖、蜂蜜或甜菊
过去,大家在看到“养肺茶”时总联想到难喝的汉方养生茶,但其实只要选对药材,适时地加入一些冰糖、蜂蜜或甜菊,就能让养肺茶喝起来顺口不苦涩。
“防患未然,预防胜于治疗”一直是中医中很注重的养生观点,比起感冒了再看医生吃药,平日就从透过养肺茶保健肺部,长期下来不仅能增强抵抗力、减低肺炎风险,对于整体身体机能也是很健康的的选择喔!
本文原文来自茗京萃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