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松鹤楼卤鸭面入选非遗,260年技艺获官方认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59: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松鹤楼卤鸭面入选非遗,260年技艺获官方认证

苏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孕育出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区属非遗项目,每一颗非遗明珠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

姑苏区文化部门荟萃了一系列姑苏非遗珍宝,以“指尖上的非遗”“舌尖上的姑苏”“节庆中的民俗”“中医里的吴门医派”四扇窗口,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触摸文化,用镜头解锁古老非遗的前世今生,以光影述说蓬勃不息的匠人匠心。让我们在百秒之间穿越千年,对话古今,见证姑苏非遗的流变、传承与革新。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其实非遗触手可及。

松鹤楼卤鸭面制作技艺

松鹤楼卤鸭面制作技艺是2023年姑苏区新进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本期的《我在姑苏看非遗》让我们在不时不食的苏式生活中,解读松鹤楼卤鸭面制作技艺,感受苏州人生活的仪式感。

苏式汤面,是苏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陆文夫先生在《美食家》中写道:“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去吃‘头汤面’”,说的便是早晨要吃一碗苏式汤面。

苏州面食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宋氏养生部》中记载了当时面的种类,有鸡子面、齑面等12种面条。至明代,苏城面馆中流行各式鲜鱼面,春刀鱼、夏鳝丝、秋蟹糊、冬爆鱼,四季有别。入清之后,苏式面的面条与浇头都出现了进一步发展,今日熟知的老字号大体从清代兴起,至光绪三十年苏州面馆业议定各店捐输碑树立时,参与捐碑的面馆已有88家。乾隆年间,松鹤楼创立,以夏季供应的卤鸭面名噪一时。

苏州人在饮食上向来是严格遵守着“不时不食”的金规铁律。在吃面上,一年四季都有主打浇头,且分工明确:春末吃三虾面、立夏有卤鸭面、枫镇大肉面,秋天用秃黄油拌面,冬天有时令鸡冻面。

苏式卤鸭是苏州人非常钟爱的夏日卤菜,同时,也是深受欢迎的苏式面浇头。

《吴门新竹枝》曰:“三月青斋苜蓿肴,鱼腥虾蟹远厨庖。今朝雷祖香出罢,松鹤楼头卤鸭浇。”旧时的苏州,在入夏时节,人们有吃“雷素斋”习俗,戒斋的人要到玄妙观去进个香,而后便可开荤。开荤的第一顿,人们往往会选择到松鹤楼吃一碗卤鸭面,如此一来,“封斋”仪式就算完成了。

民国十五年《吴中食谱》记道:“每至夏令,松鹤楼有卤鸭出。其时江村乳鸭未丰满,而鹅则正到好处。寻常菜馆多以鹅代鸭,松鹤楼则曾有宣言,谓‘苟能证明其一腿之肉,为鹅而非鸭者,任客责如何,立应如何’”。

当年的新麻鸭。将鸭子宰杀、治净,入水焯过,而后入锅。

接着加入红曲粉、冰糖、桂皮、茴香、葱、姜、盐等调料,煮沸后加酒,压盆加盖,烧一段时间。

改文火焖烧至鸭肉八成烂即取出,冷透改刀后装盆。另有一个重中之重,即卤鸭改刀装盆后要浇上特制卤汁,使鸭肉晶莹剔透,与樱桃肉一般鲜红欲滴,泛着诱人色泽,口感也是鲜甜酥烂,皮质润滑不腻、肉质细嫩甘甜。

吃卤鸭面,红汤白汤皆可,而唯一一条必须讲究的规矩,就是“过桥”,即面与鸭分别盛碗装盘。吃卤鸭面时,先尝浇头,再喝汤品面。卤鸭皮质润滑、肉质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甜味突出、收口咸鲜。汤清而不油、鲜而不齁,面软硬程度刚刚好,两者相配,精细雅洁。

260年传承、64小时精心熬制、32种配料、1碗汤,苏州人的精致,从这碗面开始。

如今这家拥有着松鹤楼百余年历史的老字号面馆,集萃的是一代代人对于美食的传承与坚守,美食的背后,藏着的是人间百味,传递的是匠心情怀。

青砖瓦 花格窗
小桥流水枕巷人家
千年岁月沉淀的姑苏古城
人文荟萃 吴风悠扬

姑苏区文化部门以笔触与光影记录匠人手艺的生生不息,铭记一代代非遗传承人对梦想与未来的追求与展望,以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的姑苏印象,展现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人文密码。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