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慈寺:唐宋壁画艺术宝库,中韩日佛教交流重地
成都大慈寺:唐宋壁画艺术宝库,中韩日佛教交流重地
大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前身为成都博物馆。始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历经魏晋、唐宋、明清及近现代的沧桑变迁,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寺内现存建筑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美的壁画艺术闻名于世。
历史沿革
寺庙初建
大慈寺创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记载,印度僧人宝掌在魏晋间东游入蜀,礼普贤菩萨后留驻大慈寺,常不食,日诵《般若》等经千余卷。
唐宋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玄奘从长安到成都,在大慈寺律院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避难成都,御赐“大圣慈寺”匾额。唐至德二年(757年),无相禅师奉敕重建大圣慈寺,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唐会昌五年(845年),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而得以幸免武宗灭佛之劫,成为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
宋初,大慈寺部分建筑曾毁于兵火,很快恢复重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大慈寺再次失火,府帅席旦请于朝,将其改并为超悟、宣梵、严净三院。
明清时期
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毁于火灾,明末复毁。清顺治间重修,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接引殿,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亩,山门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榜书“古大圣慈寺”石匾。
近现代
1983年,大慈寺被改建为博物馆,占地面积缩减到约14000平方米。1985年,大慈寺成为成都市博物馆,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博物馆迁出大慈寺,重新修建大慈寺。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唐代鼎盛时,大慈寺规模宏大壮观,寺内有96个院子,楼、阁、殿、塔、厅、堂、房、廊共8524间。
《华阳县志》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大慈寺
天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建筑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等,系清代顺治后陆续重建。
成都大慈寺布局图
文物遗存
大慈寺以教义研究、壁画艺术著名。唐宋时,大慈寺执义学之牛耳,96院由高僧举办的常年讲座就多达73个,连前蜀主王建也慕名入寺听经。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幸蜀,许多著名画师也聚集成都,使成都绘画之风大盛。
大慈寺中,就有壁画千余堵,留下作品的全国知名画师多达六七十人。据北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载:“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等论著,对大慈寺壁画作者及内容也多有记载。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称:“成都画多名笔,散在诸寺观,而见于大圣慈寺者为多,今犹具存。”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其弟苏辙游大慈寺,对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倍加赞赏,称天慈寺壁画“精妙冠世”。
大慈寺除壁画外,还有许多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宝藏,有唐玄宗所书“大圣慈寺”匾,唐僖宗避难至蜀时,于大圣慈寺中画有御像,苏轼游大圣慈寺中和胜相院时留下有《中和院东坡帖》。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2《两王难当二堂》:“大圣慈寺王衍像,程堂帅蜀,毁以铸钟。”曹学住《蜀中广记》卷95《宋板藏经》:“圆悟禅师刻于昭觉院,予在遂宁广德寺见之。又僧道先言,大慈寺尚存十之二三。”以上所述皆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物价值。
历史文化
佛教交流
唐宋时期的大慈寺高僧辈出,是中、韩、日三国佛教学术交流之重地。唐代新罗国无相禅师,原为新罗王子,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到长安,受到唐玄宗召见,后入蜀参拜智洗、处寂禅师,深得法要。玄宗幸蜀,复获召见,并命重建成都大慈寺,广开讲席,宋人认为是第455尊罗汉转世,是净众、保唐禅派的创始人。他把修行禅法和“无相禅茶”直接或间接地传到了新罗国,韩国至今流传的“无相禅茶”便源于此。宋代道隆禅师,13岁出家于大慈寺,学成之后,于淳祐六年(1246年)率徒东渡日本,首传禅法,后嵯峨天皇特召谒见,并敕迁建仁寺。道隆在日本32年,弟子众多,其名望可与唐代鉴真和尚相比。道隆示寂后敕赠“大觉禅师”,为日本有禅师谥号之始。
民众祈福
宋明时期,大慈寺香火仍然还非常旺盛,附近街区也相当繁华,遇有庙会、节日更是分外热闹。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形成季节性市场,如夜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七宝市虽然来自佛教,但在成都应与孟昶有关)等。白天的市场延续到晚上,也照样人头攒动。成都夜市的习俗,一直沿袭到近现代。
相关记载
唐宋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郭印《超悟院记》记载说:“成都大慈寺……合九十六院,地居冲会,百工列肆,市声如雷。”寺前除形成常年性市场外,一年四季还有许多季节性的庙会,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其中蚕市、药市、七宝市是成都最为著名的庙会,号为“成都三市”。同时,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田况《七月六日晚登夫慈寺阁观夜市》云:“万里银潢贯紫虚,桥边螭辔待星姝。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恩偏得无?”夜市习俗,一直沿袭到近现代。
大慈寺
相关人物
苏轼与成都大慈寺的关系密切。他崇信佛教,雅好佛画艺术,与大慈寺胜相院住持惟简(1012~1095年)堪称莫逆之交。惟简俗姓苏,眉山人,是苏轼的宗兄。他9岁出家,19岁得度;29岁时,宋仁宗赐予紫袈裟,36岁时又赐号宝月大师。直到84岁圆寂,他从未离开过大慈寺。宋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和其父苏洵及弟弟苏辙到成都拜谒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后,又拜会了大慈寺的惟度和惟简。几年以后,苏轼应惟简之请,为大慈寺胜相院(原名中和院)作《中和胜相院记》。记中说文雅大师惟度,气质高尚,纯朴忠厚,他能讲述许多唐末、五代史书未载的史事。宝月大师惟简,精明敏锐,礼敬佛祖,他管理僧众谨严。又说,胜相院壁间有唐僖宗和陪同他逃亡的文臣武将共75人的画像。画中人物精妙绝伦,栩栩如生。宋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二十八日,苏轼与弟弟苏辙再游成都大慈寺极乐院观赏壁画,对唐代著名佛画家卢楞伽的作品倍加赞赏,称其为“精妙冠世”,并留题,后为陆游名为《中和院东坡帖》,并为其写跋语。苏轼还写有著名的画评《书蒲永升画后》,评论大慈寺寿宁院中孙知微的画水。宋治平四年 (1067年)九月十五日,苏轼为苏辙送给惟简的摹本《兰亭》书写跋语。同年,苏洵逝世,兄弟二人服丧后,又专程到成都大慈寺拜问惟简,捐赠了苏洵视为至宝的四菩萨像。宋熙宁元年(1068年)十月二十六日,苏轼撰《四菩萨阁记》,叙述了四菩萨像的来历和建阁的经过。宋元丰三年 (1080年),苏轼为惟简撰《胜相院经藏记》。宋绍圣二年(1095年)六月二十二日,宝月大师圆寂后,谪居惠州的苏轼应邀书写了《宝月大师塔铭》。
文物价值
大慈寺壁画的珍贵价值表现在两方面:
数量多。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说:“总九十六院,按阁、殿、塔、厅、堂、房、廊,无虑八千五百二十四间,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一十五,菩萨一万四百八十八,帝释、梵王六十八,罗汉、祖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大神将二百六十二,佛会、经验、变相一百五十八堵,夹统雕塑者不与焉。像位繁密,金彩华缛,何庄严显饬之如是!”另外还有占总数10%左右的山水、花鸟、龙虎、台阁等画,合起来,共有15500壁以上。若以每壁2平方米计算,共有壁画31000平方米。
艺术精美。天慈寺的壁画多出自名家之手。正如李之纯在谈及大慈寺壁画作者时所言:“昔之画手或待诏行在,或禄仕两蜀,皆一时绝艺,格入神妙,至于本朝,类多名笔。”其姓氏著录于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等画史中共有67人之多,其中有卢楞伽、范琼、赵忠义父子、黄笙、文与可、常重胤、孙知微、李升等著名画家。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中说“土地堂,《孟蜀主真》”,乃“赵元晟笔”。孙知微的画水技法得于孙位,苏轼在言其渊源时说:“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而唐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笙、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常于夫慈寺四壁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奔屋也。知微既死,笔画中绝”。在大慈寺正门北墙上画《西域记》的赵忠义是后蜀人,唐末著名画家赵德元的儿子。孟蜀明德年间(934~937年),他与父赵德元同在福庆禅院画《东流变相》十三堵,由于画得传神入妙,蜀主孟昶又令他画关将军(关羽)起玉泉图,并且授予翰林待诏之职。
保护措施
1981年,大慈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维修。
旅游信息
游览项目
大慈寺内有个禅茶堂,卖着15元一碗盖碗茶。采、选、焙、揉,皆有禅人引声念佛;大慈寺中的书是免费阅读;听一回川剧坐唱,大慈寺里一个星期至少有一个下午有唱;吃一顿素斋,3元一位,三菜一饭,碗由寺院提供,但是要自己洗碗。游客们可以在寺内拍照、合影。
2025年1月9日,双层巴士搭载着近20位四川“本土Rapper”穿梭于成都,该巴士以春熙路、大慈寺等为代表的地标建筑为环线,在成都漫游。
大慈寺
位置
大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23号。
交通
成都市内乘坐3路、4路、58路、98路、138路、夜间5路公交车,大慈寺站下车步行前往。
门票
免费。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