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四川达古冰川实施“盖被子”工程,创新保护模式见成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07: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四川达古冰川实施“盖被子”工程,创新保护模式见成效

达古冰川,位于中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是青藏高原东缘与岷江山脉结合部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我国纬度最北的海洋性现代山地冰川,达古冰川不仅是最接近大都市的冰川,也是最容易接近和达到的冰川之一,被誉为“冰川遗迹百花园”。


经过数千万年的雕琢,景区内形成了丰富的冰川侵蚀地貌和冰碛物堆积地貌,自然景观神奇壮观。这里有10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0.54平方公里,形成于2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河时期。

壮美的冰川景观

其中,17号冰川、16号冰川和14号冰川最为壮美,堪称景区的灵魂。17号冰川是公园内面积最大且可进入性最好的冰斗冰川,每年7-9月,冰川表层积雪融化后,“冰川层理”清晰展露,记录着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变迁。

16号冰川则是一条悬冰川,与17号冰川并列相连,一直延伸到达古雪山的顶端。在朝霞晚彩的映照下,冰川层纹横向舒展,绽放出日照金山的绚丽光彩。


创新的环保举措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达古冰川也面临着消融退缩的挑战。为此,达古冰川管理局自2020年8月起,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在17号冰川开展“地球工程学”试验,实施“盖被子”工程,以减缓冰川消融。


冰川盖被 | 摄影:张伏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飞腾及其团队多次赴达古冰川进行科考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开展“盖被子”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减缓。


冰川盖被 | 摄影:张伏

达古冰川管理局局长文定清介绍道:“我们持续深化冰川盖被行动,升级铺设材料,引进南京大学的新型辐射制冷技术,使用‘纳米’材料作为冰川‘盖被’2.0版。同时,我们还提前了‘盖被’时间,从过去的8、9月份提前到5、6月份,效果显著提升。此外,我们还计划利用造雪机进行增雪增冰作业,开展相关效应研究。”



冰川盖被 | 摄影:张伏

全面的环境保护体系

达古冰川景区在环境整治和提升方面,坚持“以点带面、以面覆点,点面结合、综合施策”的原则,将美化、亮化、净化贯穿于景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景区注重从小事做起,持续清理白色垃圾,并计划整治前22公里的区域,恢复原貌,种植高山杜鹃、薰衣草、格桑花等,美化环境。


景区的安全问题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包括游客游览安全、动态运营安全、森林草原防火安全、地质灾害安全等。景区采用系统化、网格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和保护,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环保理念与实践

文定清强调,环境保护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科研为基,环保为要,人才为纲、旅游为重”的工作方针。景区成立了专家工作站,聘请专家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培养本土化冰川保护专业人才。


景区还与香港公益组织合作,建立第三极香港冰川博物馆和第三极香港冰川地标,开展“让冰川退烧”公益活动,吸引近200名香港青少年参与研学,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冰川、野生动植物和森林草原,倡导关注气候变化,推动低碳生活。


显著的环保成效

在持续努力下,达古冰川的环境保护效果显著,林草覆盖率增加,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日益显现。近年来,景区内陆续发现了濒临灭绝的荒漠猫、雪豹等珍稀动植物。达古冰川景区因此多次在央视、四川卫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亮相,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成为四川省的“网红”景区之一。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达古冰川将围绕“138”总体发展构架,即抓好“一个品牌、三个目标、八大项目”,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景区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制定系统的提升改造计划,致力于带动当地百姓增收,促进区域环境改善。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