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中国哲学看价值:物我一体,共生共成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2: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中国哲学看价值:物我一体,共生共成

中国哲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来建构其形上学系统,其所言价值,是一种“是”与“应当”本原一体意义上的价值,可称之为“本义的价值”。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肯定事物自身的价值,二是人之自觉义的存在或价值实现,三是通过“成己以成物”的途径,达到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以实现物、我之本有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哲学在“天—人”而非“主—客”的架构中理解存在或价值的义涵,它关联于周围世界的原初方式,是情态性的感通,而非对象性的认知。此“天—人”架构中的心物或物我关系,以物之存在或价值的“自身性”为前提,表现出一种“自成”与“互成”的统一。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对于救治现代社会基于主体对客体单方面赋义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相对主义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01

对“物”之自身价值的肯定

中国哲学这一“本义的价值”观念之第一个层面的内涵,就是肯定事物自身的价值。这一层面的价值,可以称作是事物之“自在”层面的价值。

中国哲学论心物,其出发点是人的情态生活,而非一种单纯认知的态度。《礼记·中庸》首章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所论心物关系,悉就“情”之“发”与“未发”而言。“喜怒哀乐”之“发”与“未发”,言乎心性、性情之关系;“大本”与“达道”,则言乎人心关联于周围世界之方式。“天下”,指人类社会而言;“天地”与“万物”,则关乎宇宙万有。在这里,人心关联于社会、宇宙之首出的方式和原则,是情态性的;以情应物,乃是人心关涉和把握周围世界,达成心物或人与周围世界之统一的基本进路。儒家所谓“情”,是一个实存、生存性的概念,“知”则是一种内在于“情”并依情发用的、当下性的、心明其义的觉解作用。在这里,“知”并非一个独立的、首出的原则,人心应物或关涉周围世界的原初方式,是情态而非认知。这种情态性的应物方式,乃专注于物、我各在其自性实现前提下的一体相通,并由此拥有和把握存在的真实。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表现了这一点。“实现”,作为一个趋赴于自身目的之达成的观念,就是“本义的价值”的观念。这种在“实现”前提下对存在真实的“拥有”和“把握”,乃意味着一种价值的先在性。

中国哲学循情态而非认知性的进路以观物。认知,要设定主客。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对象化的认识关系。这种认知性的观物方式,乃视物为某种现成的对象,其理论旨在追问对象“是什么”,由此而强调“是”与“应当”的分别。依照这一思想进路,对象的世界乃被设定为一抽象的事实领域,其自身并无价值可言。它的“价值”,仅仅被理解为其在对人的关系中的某种“有用性”。中国哲学取情态性的进路以观物,其所重,则首先表现为一种对周遭世界的价值关切和生命感通。中国哲学言心物关系,内蕴一种价值在先的观念。而其所理解之“价值”的基本含义是指:物或实存者依其自身方式去存在。

中国哲学的目标是达道。而此达道,必须要在物我一体的“通”性上来实现。庄子“齐物”之说,对此有很深刻的论述:“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道通为一”,就是庄子所谓的“齐物”。道是“一”,或者说,道乃在万物一体的“通性”上显现为“一”。但这个“齐物”或“道通为一”,并非要否定事物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异性。恰恰相反,“齐物”或“道通为一”,正是要在肯定事物自身的性、命差异的前提下,来达成宇宙万有存在或价值的平等性实现。庄子齐物之论,乃是在物我价值平等性实现的角度言“道”,它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哲学形上学的思想特征。

“道通为一”,要经由“不用而寓诸庸”的途径来实现。“不用而寓诸庸”,就是不以己意强加诸物,而任物各自成其“用”。这个“用”字,乃指人对物及周围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而言。盖物各有其性,亦各有其用。宇宙万有,异类殊方,然人却常执一种自我中心的立场,以一己之是非为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齐物论》),据物(包括他人)对我之“有用性”来衡定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物由此亦常因其所显示的对人的“有用性”,而落入“人类中心”的陷阱。在这种存在的境域中,物既因人的价值干预而“淫其性”“迁其德”(《庄子·在宥》),不能自成其性,人又因其自我中心的立场而与物对峙而无由达道。中国哲学对人类此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情态和生存越界,自始即怀有一份根源性的省思和拒斥的态度。道家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为此,庄子甚至妙心独运,专门设计了一种物对人自示其“无用”,以规避人为外在价值附加的方法。物之“无用”,乃为其“大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这一以“无用”为“大用”的观念,以一种反讽的方式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人的自我中心立场之超前性的反思和拒斥的态度,同时亦强调指出,人必须在肯定和因任事物自性成就的前提下,才能达成自身存在和价值的实现。

02

人的自我实现价值

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的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是人的自我实现价值。这一层面的价值,可以称作是人的“自觉”层面的价值。

中国哲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价值。这种自我实现价值,不是西方哲学中基于主体性的自我实现,而是强调人在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中国哲学中,人的自我实现价值与物的价值是相互关联的,人必须在肯定和因任事物自性成就的前提下,才能达成自身存在和价值的实现。这种自我实现价值,强调人在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在与周围世界的对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自我实现价值,强调人在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在与周围世界的对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03

与周围世界和谐共生的价值

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的第三个层面的内涵,是与周围世界和谐共生的价值。这一层面的价值,可以称作是“一体”层面的价值。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强调人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这种和谐共生的价值,不是西方哲学中基于主体性的对客体的征服和改造,而是强调人在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中国哲学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一体相通的关系。这种一体相通的关系,强调人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强调人与周围世界的相互成就。这种和谐共生的价值,强调人在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在与周围世界的对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04

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对于救治现代社会基于主体对客体单方面赋义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相对主义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代社会的价值相对主义,是基于主体对客体单方面赋义而形成的。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主体的主观性,忽视了客体的客观性。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的一体性。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主体的主观性,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成就。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一体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成就。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主体的主观性与客体的客观性的统一,强调主体的自我中心性与主体与客体的一体性的统一。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主体的主观性与客体的客观性的相互成就,强调主体的自我中心性与主体与客体的一体性的相互成就。这种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共识的基础,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一体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成就。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主体的主观性与客体的客观性的统一,强调主体的自我中心性与主体与客体的一体性的统一。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主体的主观性与客体的客观性的相互成就,强调主体的自我中心性与主体与客体的一体性的相互成就。这种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共识的基础,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实现的途径。这种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共识的基础,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实现的途径。这种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共识的基础,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实现的途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