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三战邯郸:以攻代守创城市防御战典范
刘伯承三战邯郸:以攻代守创城市防御战典范
在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元帅指挥的邯郸保卫战是城市防御战的经典案例。通过三次成功的防御战役,刘伯承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成功阻止了国民党军夺取邯郸的企图。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疑惑,刘伯承打过城市防御战吗?当然是打过的,泸顺起义的顺庆和泸州都是城市防御,光就作战而论,一胜一负(泸州虽然失败,但作战却未败),由于是非体系作战,部队不听调遣,最后起义失败了。这种由于部队不听调遣的仗,是难以体现指挥水平的。我今天要讲的是解放战争的邯郸保卫战。
国军第一次试图夺取邯郸是在解放战争过渡期的1945年10月,其目的是打通平汉路,以实现国军向华北和东北迅速调兵的战略意图。刘邓决定集中3个纵队和冀南、冀鲁豫、太行军区主力共6万余人,迎击国军。我军先是顶住敌军的攻势,然后围歼其进攻部队一部之106师,并以此促成高树勋起义,造成敌全面崩溃,然后歼敌于运动中。此战,除少数逃脱外,共歼敌3个军3万余人,其中高树勋新30军起义,挫败了敌军第一次夺取邯郸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刘伯承与他的将士们
国军第二次试图夺取邯郸是在1946年11月初,集中了整编第27、第26军分由鲁西南鄄城、郓城和豫北安阳出动,再次试图攻取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打通平汉路。刘邓则以第7纵队和地方部队牵制当面之敌,集中野战军主力发起滑县战役,采取远距离奔袭,深入到敌人防御纵深去割歼第5“绥靖”区部队歼击之,此战共歼1.2万余人,吸引整编第27、第26军回援,从而打破了其第二次攻占邯郸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国军第三次试图夺取邯郸,则是在46年12月份,集中了第5军和整编第75、第32、第85、第40师等部,企图寻晋冀鲁豫野战军决战,尔后进占邯郸,继续实行打通平汉铁路的计划。由于敌军高度集中,刘邓部兵力弱小,无歼敌战机,除以一部牵制敌军外,则以主力发动巨金鱼战役,向国民党军后方进攻,威胁徐州。此役历时20余天,共收复县城9座,毙伤俘国民党军1.6万余人,吸引进攻邯郸的敌军回援,打破了敌第三次夺取邯郸打通平汉路的计划。
邯郸保卫战充分展现了刘伯承元帅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
一、在战役的指导思想上,有如下特点:
1、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刘伯承三次邯郸保卫战,无一例外的体现了这个军事思想,通过攻击并围歼国军进攻部队挫败敌军的攻势,或者攻击国军后方拉回进攻之敌。刘帅采用进攻手段,甚至给人错觉,刘伯承在解放战争中没有进行过城市保卫战,用进攻代替防御,这才是防御的最高境界。
2、攻弱者强者也弱。三次保卫邯郸,无论作战样式如何,刘伯承元帅都是先找敌军薄弱处下手,然后再扩张战果。邯郸战役首先选敌最弱的第40军106师下手,震撼敌军,迫使高树勋起义。滑县战役、巨金鱼战役都是打到强劲攻击部队身后的薄弱处,从而化解强者之攻势。
3、敌进我进,围魏救赵。邯郸是战国赵国的都城,“围魏救赵”的成语也出自于此,刘伯承的二、三次保卫邯郸,既是敌进我进策略,也是围魏救赵策略,此成语用于形容二三次保卫邯郸的策略再恰当不过。
二、战术运用上则有如下的特点:
1、围三缺一。邯郸战役高树勋起义后,为了减少伤亡以及弥补我武器装备差弹药少的弱点,没有采取围死强攻之战法,而是围三缺一,虚留生路,让敌军逃跑,而我则适时转移主力在敌军逃跑的路上进行运动歼击,既减少了我军的伤亡,又达到了迅速解决的效果(逃跑一小部不足为虑)。
2、猛虎掏心。滑县战役在战术上十分有创意,刘伯承率部晓宿夜行,避开敌军防御触角,透入其纵深50公里,突然发起攻击,首先打乱其指挥系统,随后乘胜向北卷击,取得重大战果。
3、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攻其所必退,歼其退者。巨金鱼战役中,我攻击金乡,吸引了徐州、定陶、荷泽的国民党军分路向金乡增援。随后,刘伯承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金乡,主力适时转移,在鱼台西北地区歼灭援军整编第88师第62旅和整编第70师第140旅大部,又于金乡西南地区歼灭由定陶来援的暂编第4纵队主力。由菏泽增援金乡的敌军见两路援军被歼,开始撤逃,我军又追歼整编第55、第68师各一部共3个团。一个看似简单的攻城打援,能接连打击敌军三路援军的战例还是少见的。
刘邓大军三次打破了敌军攻取邯郸打通平汉路的企图,成功地保卫了晋冀鲁豫的首府邯郸,不仅保持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基本完整,还维持了南线战场的战略平衡,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和晋察冀根据地的作战,是我军在敌军全面进攻背景下城市保卫战的光辉范例。
参考资料:《刘伯承传》《第二野战军战史》
本文原文来自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