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盲目注射白蛋白!肿瘤患者营养补充全攻略
别再盲目注射白蛋白!肿瘤患者营养补充全攻略
白蛋白是评估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低白蛋白血症在肿瘤患者中常见,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当白蛋白水平偏低时,可通过注射人血白蛋白、食用营养补充剂及调整饮食等方式进行改善。定期复查并与医生积极沟通也是关键环节。了解这些方法有助于肿瘤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
临床上,老年重症病、癌性病、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及危重症患者等,并发低蛋白血症十分常见,具有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等特点。因此,有效且及时的处理至关重要。
低蛋白血症指血浆总蛋白和血浆白蛋白的减少,具体指血清总蛋白低于60g/L或者白蛋白低于35g/L。
(一)癌性低蛋白血症
目前认为癌性低蛋白血症的发生与肿瘤本身所致负氮平衡,以及肿瘤产生的物质作用于机体导致的代谢异常有关。
肿瘤是氮的陷阱,能减少宿主蛋白质的质量,并导致蛋白质代谢特性的改变。
Harrison报道癌症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与肿瘤对氮的贪婪摄取有密切关系,同等情况下,癌症患者需氮量可超过非肿瘤患者的 50%~100%。
另外,消化道肿瘤可影响患者对蛋白的摄入、消化及吸收,从而导致机体负氮平衡,引起低蛋白血症。
同时,由肿瘤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干扰素等,在促进低蛋白血症的形成中起积极作用。
(二)老年重症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
老年人由于进食量减少、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和能量代谢改变等原因,营养不良通常在患病前就已存在。
再加上慢性疾病、严重感染或应激等因素,对能量的需求加大,而能量的获得主要靠大量分解蛋白质,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肝硬化并发低蛋白血症
肝硬化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最为常见也最显著。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减退,加之蛋白类食物的摄入不足和消化吸收障碍以及血浆蛋白不断漏入腹腔,从而造成严重的低蛋白血症。
(四)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低蛋白血症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低蛋白血症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①合成的蛋白不足以代偿失去的白蛋白。②肾小管分解能力增加。③严重水肿。胃肠道的严重水肿导致患者吸收能力下降。④年龄、病程、原发疾病、营养状况均可影响血浆白蛋白的水平。
提升白蛋白的饮食方法
肿瘤患者是营养不良的高发人群,到底应该怎么吃?这里列举了肿瘤患者常见的对吃的7个困惑,进行逐一解答。
困惑1:
不愿吃,怕肿瘤营养好长得快
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与正常组织争夺营养,而在这场争夺战中,正常细胞永远是失败者。不愿吃,营养支持不到位,首先受损的往往是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
“饿死”肿瘤细胞是通过科学方法,精确攻击病灶,让肿瘤细胞不再继续长大甚至缩小,不是个体饥饿那么简单。
困惑2:
不敢吃,听说这些东西是发物
西医营养不存在“发物”概念,现代研究发现有些“发物”是跟过敏性疾病有关,比如哮喘、荨麻疹等,有的跟疮疡肿毒有关,但更多的“发物”就只是单纯的食物而已。
从现代病理学的角度看肿瘤与“发物”之间没有联系,吃这些东西不可能引起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这些食物对肿瘤并无明显促进作用,反而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肿瘤患者饮食,整体应遵循高蛋白、高能量、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较优质的蛋白有:肉类、鱼类、鸡蛋、奶品等。
健康时报图
困惑3:
不想吃,经常食欲不佳
只有吃好饭,才会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两餐之间吃少量水果可促进食欲,如橘子、苹果等。
如身体允许,饭后尽量不卧床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散步是最好的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对提高下一餐的食欲有帮助。
变着法子做菜,合理搭配食谱,病友之间交流饮食经验也会促进进食。
困惑4:
不能吃,疾病造成进食困难
根据《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遵循营养不良五阶梯治疗原则,当下一阶梯不能满足60%目标能量需求3-5天时,应该选择上一阶梯,出现问题多多与临床营养师联系,寻求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
困惑5:
不懂吃,误以为汤汤水水是好营养
白粥的营养价值很单薄,汤的营养价值也并不高。喝汤不吃肉,再浓也白搭。
汤里能溶解的是盐、糖,还有嘌呤,蛋白质仅有肉的1/15,白色浓汤只是脂肪含量更高而已,骨头汤、鱼头汤、鲫鱼汤无一例外,加个油炸鸡蛋都能出所谓“奶白汤”。
困惑6:
不吝吃,蛋白粉和补品齐上阵
常有病人经济条件一般,却省下钱来买各种补品。长期大量吃某种食物,会影响食物摄入的多样性,影响不同营养的吸收,而且并不能起到显著的抗癌效果。
这些补品,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可以少量吃,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取代蛋、奶、鱼肉等普通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蛋白粉的选择也不能只看广告,建议咨询临床营养师,选择什么成分的蛋白粉,如何合理补充蛋白粉才能真正起到加强营养的功效。
困惑7:
不重吃,就想打营养针拯救一切
免疫球蛋白制品只是预防细胞病毒感染,没有任何增强机体抗肿瘤的作用。白蛋白就更不存在提高抵抗力的作用了。所以,没事去注射球蛋白、白蛋白,没有任何的提高抗肿瘤抵抗力的作用。
肠外营养一般用于胃肠功能衰竭、重度呕吐、肠梗阻等无法通过肠道吸收的情况,才考虑肠外营养的营养针。肠道有功能的时候,经口经肠营养是首选,想办法好好吃饭,比打什么营养针都有效。
医疗干预方法
随着肿瘤医学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使得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进一步延长,肿瘤也逐步成为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营养状态也越来越受到医护及肿瘤患者的重视,合理规范化的肿瘤营养筛查、营养诊断,营养治疗和营养监测应该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能够减少手术,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肿瘤病人因为长期的抗肿瘤治疗,往往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低蛋白血症。受社会错误认识的影响,常常有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肿瘤病人主动向医生要求注射人血白蛋白,甚至还有部分病人自行购买注射,认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那么,到底人血白蛋白是不是营养品,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吗?
漫画图片来源:临床营养科
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简称白蛋白)是由健康人的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提取并经病毒灭活后制成。该药价格昂贵,临床滥用普遍,因此其用药的合理水平不仅影响患者医疗费用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有限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人血白蛋白属于血液制品,且是处方药。根据规售予以严格控制,只限在医院供应。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中,人血白蛋白为重点监控用药。《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使用规范》指出,人血白蛋白临床适应症主要有:
1.用于血容量不足(如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的紧急治疗,仅当经晶体扩容后仍不能维持 有效血容量或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情况下使用。
2.用于治疗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
3.用于治疗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4.用于治疗显著的低白蛋白血症(白蛋白≤30 g/L)。
5.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6.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7.用于心肺分流术、特殊类型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
一、人血白蛋白是营养品吗?
从白蛋白的代谢角度、营养价值的角度以及临床功效各个方面来说人血白蛋白都不适合用作营养干预:
1.从代谢角度来说:人体利用的是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人血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15~20天,当日输注的白蛋白未被降解,不能立刻发挥营养作用。人血白蛋白输入人体后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利用,而血清白蛋白的转化率仅为氨基酸的1/2000,不足以合成新的体蛋白。
2.从营养价值的角度来说:一瓶人血白蛋白蛋白质为10g,含量仅和一个鸡蛋差不多。从其所含的氨基酸构成来分析,它并不属于优质蛋白质,人血白蛋白的分解产物缺乏合成其他蛋白质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色氨酸和异亮氨酸),营养价值较低,加上每瓶数百元的价格,综合来看其营养效率低,并不能称之为营养制剂。对于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而言,人血白蛋白不能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即不可将人血白蛋白作为营养品使用。
3.从临床功效来说:人血白蛋白作为输注的外源性白蛋白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白蛋白值,但长期输注反而抑制肝脏合成白蛋白,加速机体白蛋白的分解,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二、人血白蛋白能提高免疫力吗?
参与人体免疫反应的是免疫球蛋白,而白蛋白与免疫球蛋白分属不同种类的蛋白,球蛋白与机体的各种免疫功能息息相关,而白蛋白并不参与机体抗体的形成,没有免疫功能,它在人体内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胶体渗透压。所以说白蛋白是不能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的,相反,白蛋白中某些成分如微量α-1酸性糖蛋白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既然人血白蛋白不是营养品,也不能提高免疫力,那么肿瘤患者出现进食量减少,乏力、免疫力低下,甚至低蛋白血症应如何应对呢?对抗白蛋白降低、免疫力低下,最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进行规范化的营养治疗,及时治疗营养不良,纠正负氮平衡,并改善日常进食。首先要注意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监测患者体重,保持体重稳定。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可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鸡胸肉、鱼肉、瘦牛肉、豆制品、猪里脊和牛奶等来进行蛋白质的补充,或在营养师、医师的指导下补充足量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如乳清蛋白粉等,以此来改善营养状况,同时也能使低蛋白血症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对于出现了严重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则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人血白蛋白制剂。
排版:医院办公室
注意事项
1.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
2.避免盲目使用补品和营养针:这些产品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
3.定期复查:监测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积极沟通: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身体状况。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必要的医疗干预,肿瘤患者可以有效提升白蛋白水平,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记住,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实施任何营养或治疗计划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