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音乐史上的经典歌剧作品
19世纪音乐史上的经典歌剧作品
19世纪是歌剧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从珀赛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到贝尔格的《伍采克》,这些歌剧作品不仅展现了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新。本文将带你领略19世纪歌剧的魅力,介绍多部经典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狄朵与埃涅阿斯》珀赛尔(1689年)
亨利•珀赛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被视为英国歌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迦太基女王狄朵是埃涅阿斯的庇护人,两人彼此相爱。然而男主人公陷入女巫的诡计,误以为受到诸神的召唤出发前去创立未来的罗马城,得知消息的狄朵自杀而亡。为了表现这一悲剧,独唱者、合唱团以及乐队的音乐呈现出了一种震撼人心、前所未有的真相。
《殷勒的印地人》拉莫(1735年)
让•菲利普•拉莫的《殷勒的印地人》是芭蕾歌剧的经典范例,它将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伴随着乐队演奏的极富描述性的音效,例如配合着情节的暴风雨或地震等,观众们受邀与“印地人”一道旅行(从土耳其到北美),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在合唱团的洪亮嗓音和宣叙调的表现力中达到顶点。
《奥菲欧与欧吕狄克》格鲁克(1774年)
克里斯托弗•格鲁克的《奥菲欧与欧吕狄克》是奥地利作曲家的歌剧改革中最为杰出的范例:故事情节集中在三幕中,序曲与戏剧主线保持着紧密联系,剧本连贯有趣,人物角色更加人性化。装饰音被削弱,宣叙调的灵活性得到增强,其叙述方式也更加自然。这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奥菲欧的神话而服务,最终故事中男主人公没能将欧吕狄克从地狱救回。
《唐璜》莫扎特(1787年)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唐璜》重新演绎了不畏世俗、离经叛道的传奇人物唐璜。在他的身上掺杂着冷漠、放荡、不信教和对自由的热爱,命运最终随着骑士长雕像将其拖入地狱而画上句号。这部作品最精彩之处在于音乐自然流畅,以高超的才华描绘了人类的情感。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1816年)
焦阿基诺•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取材于博马舍的杰作,忠实再现了其故事情节。才华横溢的音乐突出了效果极佳的场景、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抗议论述的颠覆,结局是美好的:罗西娜和阿玛维瓦有情人终成眷属。费加罗得到了奖赏,巴西利奥拿到了钱财,巴尔托洛获得了补偿。这部作品开启了通往19世纪伟大歌剧的道路,是歌剧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魔弹射手》韦伯(1821年)
卡尔•冯•韦伯的《魔弹射手》根据民间故事创作,以三十年战争后的德国为背景,该作品融合了魔法、自然和宿命元素,歌颂了马克斯和阿加特之间的爱情。音乐家运用民间的淳朴和圣职的浮华来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和人类精神的鸿沟,效果立竿见影。这部展现韦伯戏剧天赋的作品开启了音乐史的新篇章。
《诺尔玛》贝利尼(1831年)
文森佐•贝利尼的《诺尔玛》标志着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巅峰:坚定的女祭司所吟唱的咏叹调(《圣洁的女神》)达到了嗓音的巅峰,而诺尔玛-波利翁的二重唱则体现了完美的戏剧性,旋律超乎自然的优美、音乐动机的力量以及合唱团低调但密集的和声营造出难忘的传奇氛围。从瓦格纳到威尔第,浪漫主义那一代从未忘记。
《茶花女》威尔第(1853年)
朱塞佩•威尔第的《茶花女》改编自小仲马的同名名著,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意大利歌剧。故事情节围绕着“误入歧途”展开,交际花薇奥莱塔与一位资产阶级青年陷入爱河。因为爱,她拒绝了上流社会的生活,然后也是因为爱,她拒绝了心爱的男人。
《浮士德》古诺(1859年)
夏尔•古诺的《浮士德》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这部歌剧再现了歌德的魔幻故事,和声丰富、旋律绚丽的杰出音乐歌唱了返老还童的空想(玛甘泪)和魔鬼的宿命(摩非斯特)。意想不到的是,连环画中也能看到这部作品的影子,埃尔热笔下的卡斯塔菲尔让这部伟大的咏叹调《啊!我开怀大笑,看到镜中的我多么美丽》成为永恒。
《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多尼采蒂
葛塔诺•多尼采蒂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是意大利歌剧的浪漫主义杰作。作品歌唱了一曲悲剧故事,露琪亚最终陷入疯狂,因爱杀人,音乐家让歌声与乐团伴奏共同表达最为悲切、最令人苦恼的情感。作品的高潮出现在女主人公受到刺激而发疯的场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寻求死亡来摆脱尘世间的牵绊。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1865年)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这部音乐作品以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歌颂了中世纪英雄与马克王的未婚妻伊索尔德之间的悲惨故事
《鲍里斯•戈都诺夫》穆索尔斯基(1874年)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一部反映整个时代的恢宏之作,它以令人心碎的敏锐,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描绘了不同人物的苦痛煎熬——青年格里高利的虔诚、老僧彼蒙的怯懦、鲍里斯的悔恨和疯狂。与柴可斯夫基相比,穆索尔斯基更多地赋予了唱诗班某些俄罗斯特色,其中最动听的乐段不乏粗犷之气。
《卡门》比才(1875年)
乔治•比才的《卡门》是世界上演出次数最多的经典歌曲。这部作品的灵感直接来源于西班牙民间音乐形式,以非凡的表现力引入现实主义元素,讲述了自由率真的吉卜赛女郎卡门的故事,结局以卡门死在唐•何塞的刀下而告终。
《特洛伊人》柏辽兹
埃克托•柏辽兹的《特洛伊人》分为两部——《特洛伊人之争》和《特洛伊人在迦太基》第一部讲述了伟大城市的毁灭,埃涅阿斯在赫克托耳幽魂的指引下成功逃脱。第二部以伽太基为背景,埃涅阿斯与狄朵陷入不幸的爱情,被抛弃的狄朵最终自焚而亡。这部恢弘巨著展现出无可比拟之美,咏叹调、歌唱团和合唱团无不彰显着光辉华美,伴奏乐队也格外耀眼。
《黑桃皇后》柴可夫斯基(1890年)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黑桃皇后》改编自普希金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了赫尔曼杀死老伯爵夫人后,夺走其在纸牌游戏中每赌必赢的秘密,因而被老伯爵夫人诅咒的故事。面对着无可抗拒的命运奥秘,作品中的某些段落笼罩在一种令人战栗的超自然恐惧之中。赫尔曼的剧终咏叹调(《生活是什么?一场游戏》)是19世纪抒情曲目中最精彩的唱段之一。
《维特》马斯奈(1892年)
歌剧《维特》改编自歌德的书信体小说,讲述了少年维特爱上夏绿蒂并在后者结婚后自杀的故事,儒斯•马斯奈构建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悲剧。这部歌剧的环境背景变化多样,管弦乐队和音丰富,主要角色唱法自由灵活,其音乐处理方式与时代特征完全吻合。
《托斯卡》普契尼(1900年)
歌剧《托斯卡》讲述了卡瓦拉多西的恋人托斯卡不慎落入斯卡皮亚的致命圈套的故事。贾科莫•普契尼的这部作品在首演时因粗俗的题材和令人生厌的人物性格而激起大众的反感。斯卡皮亚的伪善、托斯卡的嫉妒,甚至是圣器保护者的贪食,所有的情感都有些暗淡晦涩。这部歌剧恰好处于真实主义戏剧和浪漫主义情节剧的交汇之处。
《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德彪西(1902年)
克劳德•德彪西的《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改编自梅德林克的同名著作,讲述了两位主人公之间艰难的爱情。为了还原这个悲惨故事的诗歌张力,德彪西自由地运用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原则,为每一个人物营造出不同的声音环境。作曲家利用和声、音色、强度的细微差别和节奏的变化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
《玫瑰骑士》施特劳斯(1911年)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以轻快但深刻的音调歌颂了年轻人奥塔维安和苏菲的爱情故事。其中第二幕一见钟情的场景更是充满了纯洁的诗意。奥克斯男爵和日渐衰老的公爵夫人是另外两位两位主角。这部杰出的风俗喜剧算得上是抒情戏剧的典范,音乐突出了优美的嗓音和精妙的论据。
《伍采克》贝尔格(1925年)
阿尔班•贝尔格创作《伍采克》时恰逢德国陷入低谷时期。歌剧取材自格奥尔格•毕希纳的剧本梗概。音乐运用经过传统检验的同类背景架构、松弛的发音类似诵唱的唱法、调性和半音阶、大型齐唱或纷繁复杂的十二音列体系唱出了这个焦虑、苦恼、暴躁的男人酸涩可笑的情感。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