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三国聚落到文旅地标,南京老门东的1700年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27: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三国聚落到文旅地标,南京老门东的1700年变迁

南京老门东,这片承载着1700多年历史沧桑的土地,见证了南京城的兴衰更迭。从三国时期的民居聚落到明清时期的商贸重地,再到如今的文旅新地标,老门东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01

历史溯源:千年古巷里的文化记忆

老门东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因地处南京京城南门(即中华门)以东而得名。这片区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吴时期,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有民居聚落出现。到了东晋,江南世家大族和重臣王导、王敦、谢安、纪瞻的府邸均在此处,著名的周处读书台也坐落于此。

其中,乌衣巷是老门东最古老的街巷之一,早在东晋时期就享有盛名。关于乌衣巷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东吴时期的禁卫军驻地,军士皆穿乌衣;二是两晋时期的江南世家大族和重臣王导、王敦、谢安、纪瞻的府邸均在此;三是明陈沂《金陵世纪》卷二《纪衢市其七(坊巷附)》引宋《景定建康志》云:“旧志:长干寺北,去朱雀桥不远。晋南渡,诸王、谢族盛,居此巷。其子弟为官,时称乌衣郎,故名。”不管乌衣巷起源如何,以前文可知它至少在东晋就已存在,甚至可推至东吴。两晋时期的江南世家大族和重臣王导、王敦、谢安、纪瞻的府邸均在此。

周处读书台则位于老门东老虎头44号,是三国时期名将周处的读书之所。周处年少时曾为乡里所患,后经名士陆机、陆云教诲,立志改过自新,成为古代浪子回头的典范。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四《楼台门·周处台》记载:“府雉东南有故台基,曰周处台。今鹿苑寺之后。梅挚记云:按西《晋史》,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弱冠时好驰骋,不修细行,州曲患之。自知为众所恶,慨然有改励之志。里人以三害切讽,于是射虎斩蛟,往见陆云,具以诚告。云曰:‘古人学道,贵朝闻夕死。君前途尚可,第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遂退而向学,有文,言必信,行必谨。如是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吴平,入洛界,迁郡太守。率有善状,拜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权贵,卒树功名,没世远耀。”

02

建筑特色:青砖黛瓦里的江南风韵

老门东的建筑风格极具江南特色,青砖黛瓦、封火墙(马头墙)组成的砖木结构,展现了明清时期南京民居的典型风貌。据记载,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尚保留一百多处明清老宅,半数以上为三进穿堂庭院式民居,也有少数为多路三、四、五进古民居群。

这种江南庭院民居与北方的四合院形成鲜明对比,前有天井,后有花园,前庭种花,后院植树,十分典雅而又谐趣。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感受着古代南京人的生活气息。

03

文化传承:非遗瑰宝的现代新生

老门东不仅是建筑的博物馆,更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这里汇聚了98项非遗瑰宝,其中4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昆曲、金陵刻经、南京云锦、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等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与创新。蒋寿山故居、李渔“芥子园”等历史建筑,如今已成为特色民宿和文化体验空间,让游客得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04

现代发展: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老门东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商业与文化活动,成为南京文旅的新地标。2013年9月29日,老城南·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的老门东,不仅保留了传统街巷格局,还引入了创意咖啡、潮流文创、沉浸式剧场等现代元素,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游客。

据统计,老门东2013年开街时年客流量为400万人次,到2023年已激增至2200万人次。2024年春节期间,老门东单日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实现营业收入2896万元,同比增长55.2%,较2019年增长267.3%。其中南京本地人占到70%,换算下来,每个南京人一年平均打卡1.5次以上。

老门东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在于其对现代生活的融入。这里每年举办100多场活动,从秦淮灯会到各类文化展览,从传统戏曲演出到现代艺术节,老门东已成为南京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

如今的老门东,不仅是南京的历史记忆,更是南京的现代活力。它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南京城的千年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