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值得和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的积极心理学
《孩子的品格》:值得和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的积极心理学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关注智商和情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格特质和积极天性的保护与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引导孩子过上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是“品格优势”,而积极教育正是点亮孩子品格优势的一盏明灯。
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吗?
作者说的积极心理学,是不是一种心灵鸡汤?这是很多人对积极心理学的疑问,正如人们对心理医生的误解。人们对心理医生的一贯印象是:很多人压根就不相信心理医生,也有不少人等到心理出问题才去看心理医生。而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在被心理问题困扰之前,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积极心理学就像是我们的家庭医生,为我们的日常状态把脉问诊,在病痛爆发之前,把危机降到最低。毕竟,未雨绸缪总比马后炮强得多。说白了,积极心理学教会家长的,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思维,是一种对孩子美好品格的投资。那么,积极心理学和心灵鸡汤的区别到底在哪?心灵鸡汤更多的是一种洗脑式的自我安慰,经不起时间和科学的推敲。而积极心理学在2000年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虽然它很年轻,但它从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环境结构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旨在给生命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体验,已经帮助了很多人拥抱新生活,成功调节自身和孩子的情绪问题。既然积极心理学要做的事是从“积极”二字下功夫,但我们不是机器人,总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当负面情绪来袭,我们如何用积极心理学来拆招?
父母可以不完美,但要诚实
“总是抱孩子容易把孩子惯坏”、“孩子在用哭泣威胁我,我不能轻易满足他”,在生活中,我们听过、想过太多类似的话。难道情况真是这样吗?我们附加了很多理由,企图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这个成年人的借口是如此危险,它让孩子羞愧,内疚,让孩子流动的爱停止。被这样拒绝时,孩子觉得自己渴求拥抱这样一个举动是错误的,孩子天然流动的能量被贴上负面标签。当孩子渴望拥抱,而我们又非常疲惫的时候 ,可以诚实地对孩子说,“我看到了你的需要,这很好,是妈妈太累,需要休息”。当孩子想要某件玩具的时候,而我们经济不允许时,我们同样可以诚实地对孩子说,“你值得拥有这件玩具,但是它太贵了,我没有足够的钱”。孩子,带着爱和信任来到这个世界,不应该因拥有欲望而感到羞耻。当孩子夜醒啼哭,我们整个人发毛愤怒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自我觉察:是我自己在婴儿期没有得到妈妈足够的爱,才会在面对孩子哭泣时焦虑、不知所措,这不是孩子的错。他不需要被控制、训练,是我的内心需要被呵护,我需要先平静下来,抱持住孩子,他自然就会回归内在的节律。书里说:”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当我不作预期,只是真心爱他呵护他的时候,好的结果就这样自然而然出现了。
让孩子的自控力得到锻炼
心理学家米歇尔曾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当孩子们面对眼前的糖,控制自己的程度和以后的成就有关。很多人都把这一实验作为育儿的标准,希望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来让孩子具有自控力。其实,在所有的教育和品格的培养中,顺都要强过抗。就是说,为了自控而让孩子去对抗糖果,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很容易起到反作用,好的办法,是顺着来。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三个方法,可以让孩子的自控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 远离会消耗自控力的事物,比如在写作业的时候,把玩具和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不让自己轻易可以碰到。
- 制订更加合理的计划,高效利用自控力,让孩子看到自控带来的结果,从而产生正向循环。
- 会休息,才能更好地自控。也就是我们我们不用一直处于自控的状态,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适当休息。
都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却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虽然有所依据,但是爸爸妈妈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和孩子一起成长即可。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做到百分百,只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就是好父母。所以,不要放任孩子,也不要放任自己,但也不要强迫孩子和自己。
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老师终其一生只能陪孩子成长一段时间,剩下的路终究还得自己走,我们能做的只有这短暂的教育阶段。所以,积极教育为广大父母解决这一后顾之忧。它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为孩子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有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不断发挥自己的内在优势、美德、品质,从而积极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让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