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生态类型、30万吨年产量:揭秘海洋中上层鱼类资源
三大生态类型、30万吨年产量:揭秘海洋中上层鱼类资源
海洋中上层鱼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是人类重要的渔业资源。本文将详细介绍海洋中上层鱼类的分布、类型、特点和资源利用情况,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重要鱼类群体。
分布
在中国近海及沿岸海域,海洋中上层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南海最多,东海次之,黄海、渤海最少。
类型
海洋中上层鱼类按栖息环境可分为三种生态类型:
第一类是主要栖息于近岸、海湾、河口、岛屿、岩礁附近水域的沿岸型种类,具有种类多、个体小的特点。部分鱼类具有溯河特性,如七丝鲚、刀鲚、鲥等的亲鱼溯河产卵,产卵后返回到河口区或近岸内湾栖息,幼鱼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洄游入海。
第二类是广泛分布于大陆架水域的近海型种类,多为中型个体,如太平洋鲱、鳓、金色小沙丁鱼、宝刀鱼、竹䇲鱼(图1)、眼镜鱼、中华马鲛、蓝点马鲛(图2)、斑点马鲛、银鲳、灰鲳等。部分种类有长距离洄游习性,另外一些种类具有越冬和定向洄游习性,往返于局部海湾的深水和浅水区之间。
第三类是分布于大陆斜坡或深海海域的外海型种类,多为大洋性鱼类,具有个体大、行动敏捷、游泳速度快、追逐海流行动的特点,主要是金枪鱼类。
海洋中上层鱼类按食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营养级的滤食性鱼类,如蓝圆鲹(图3)、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鲐、竹䇲鱼等。它们个体较小、群体大、数量多、性温和,食物适应性较强,主要吞食浮游生物,经常混栖,不少种类有强烈趋光性,可用灯光诱捕。另一类是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如蓝点马鲛、金枪鱼、鲣、鲔等。它们个体较大,但群体不大,性凶贪吃,摄食性强,以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为主要食料,不混栖,行动敏捷,游速快,善于追捕猎物,能进行长距离洄游。它们不趋光或趋光性不稳定,不宜用灯光诱捕。
特点
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繁殖力较强,世代更新较快。海洋中上层鱼类的性成熟较早,最小年龄为1龄,大部分种类为2龄性成熟,只有少数种类为3龄性成熟。多产浮性卵,产卵期较长,产卵时间受水温影响由北向南而逐渐延长。在整个生命周期中,1~2龄鱼的生长最快,进入3~4龄后便逐渐下降。由于海洋中上层鱼类在生物学上有上述特性,其数量相对底层、近底层鱼类较多,优势鱼种常相互交替出现,不断更新,资源恢复较快,因此最大可持续产量大,总渔获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资源利用
中国捕捞海洋中上层鱼类的历史悠久,主要捕捞方式有灯光围网、流刺网和变水层拖网。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经济鱼类最高年产量达30万吨以上。海洋中上层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灰鲳和鳓因肉质优良、味道鲜美而备受消费者欢迎;鲱鱼卵、鲳类和鳓等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在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日趋衰退的严峻情况下,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陈大刚,张美昭.中国海洋鱼类.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 陈大刚.渔业资源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 陈新军.渔业资源与渔场学.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 居礼,王玉堂,蒋宏斌,等.海水鱼类集约化养殖技术.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