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门之外》米开朗基罗和他的《大卫》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40: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门之外》米开朗基罗和他的《大卫》

《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1501至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

雕塑,这种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极强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据说史前时代就有了,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时期的遗物。但是,从浩如烟海的史前雕塑到现代雕塑的世界古今美术史上,又据说只有《维纳斯》和《大卫》这一女一男两座最杰出的裸体雕塑珍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让人们为之迷醉,为之震撼,享受着艺术所带来的极美的感受。

《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1501至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雕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用整块大理石雕成。但是,我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前看到的是复制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写这篇文章。以我这种不懂雕塑不懂艺术的凡夫俗子来看,他们是一样的精美漂亮,不然意大利人是不会将这个复制品放置在市政广场前的。

《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米开朗基罗热爱祖国和自由,曾经亲身参加过保卫家乡的战斗;斗争的失败使他感到失望,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倾注其痛苦和寻找自己的理想。《大卫》雕像创造出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当时全体意大利人民的渴望:渴望出现这样强有力的人物拯救祖国、领导人民脱离苦海。

《大卫》雕像取材于圣经。《圣经》传说中的大卫是一个牧羊少年,容貌俊美,机智勇敢。

圣经记载,当时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交战。非利士人营中有一员大将叫歌利亚,身高七尺,虎背熊腰,他当众叫阵单挑,见此情景,以色列人心存惧怕不敢出来迎战。当时,大卫奉父命给三位兄长送奶饼,恰逢两阵交兵,大卫坚持要求出去迎战,没有带盔披甲,兵器刀枪,只拿著牧羊时的打狼棍和甩石绳带,随地检选5个石子来到了阵前。

歌利亚看到只是一个牧羊的孩子,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手持大刀直冲过来。大卫凭借精准投石功力用弹石绳器使劲一甩,石头正中歌利亚的脑额中心。这位巨人顿时倒地。非利士人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吓呆了,阵营大乱,以色列人乘胜呐喊追杀,非利士人落荒而逃。大卫后来成为以色列王,受到以色列人民的无比爱戴。米开朗基罗就是在大卫的身上,寄托了爱国者的理想和渴望。

在米开朗基罗创作《大卫》时,圣经和圣经故事有西方流传了一千多年,不过,前人在塑造大卫时,常采用他取胜时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独具匠心,塑造了一个怒目而视,准备战斗的全裸青年。

《大卫》雕像被视为黄金比例美男子,具有体格雄伟、体态优雅、肌肉壮硕、雍容高贵的美感,尤其是卷发和脸容被刻画的十分完美。雕像《大卫》左手扶着肩上的投石机,右手下垂握着圆石块,扭头向左前方搜索敌人,表现了大卫即将战斗的紧张情绪和坚强意志。米开朗基罗在人物结构上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艺术夸张处理:把头部的比例加大,下肢放长,手和脚的关节都较大,以加强英雄的形象效果。但各部分的解剖结构仍然是精确得无懈可击。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这座雕像被推崇为古典艺术品的典范,也是雕刻艺术的不朽之作。

据米开兰基罗传记记载,26岁的米开兰基罗受委托雕塑《大卫》雕像,于三十岁时完成。此像高5.5米、重五千多公斤,是用一整块大理石雕成,仅用了两年时间,显示出艺术家惊人的魄力与艺术才能。

美本身就是艺术,人体美更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人们将男、女人体分别归为崇高和优美,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从雕塑《大卫》和《维纳斯》,就可得到确证。

米开朗琪罗在大卫的雕塑中,赋予了他健美的体格与完美的身材,深邃的目光与坚毅的神情,而全身饱满紧绷的肌肉更令人物充满了坚定、昂扬、顽强的气质,具有强烈的英雄气概,这当是米开朗琪罗本人的理想状态,他作为博纳洛蒂家族的一分子,本该是这个样子的。

在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思想里,对于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强有力的身体才能孕育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美术作品中的人体是身心统一的艺术形象,所以就雕刻出了不朽名作《大卫》。一如《维纳斯》中女神的人体充满无限的诗意和含蓄的、耐人寻味的美感,当年,法国人在获得此像是几乎全国都沸腾了,因为人们看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形体。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是与达· 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他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当中均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成就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37岁时,世人就把他尊为“神圣的米开朗琪罗”。

但米开朗琪罗成长经历并非高贵,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诺小镇由一位奶妈喂养。塞提雷诺镇盛产大理石,奶妈的丈夫就是当地采石场的工人。米开朗琪罗小时候整天与石匠们混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观看他砸石头。他曾回忆说:“正是奶妈乳汁的哺育,使我学会了用凿子和锤头来制作雕像。”

米开朗琪罗13岁时开始学画,14岁时正式雕塑作品。但这在很长时间内令他的父亲极为不满,他以自己的家族出现一个艺术家为耻,并为此痛打过儿子。虽然父亲最后还是屈服于儿子的意愿,但米开朗琪罗一生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他曾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我从来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到雕塑家,我是作艺术商业的人。我永远保留着我家世的光荣。”

米开朗琪罗的父亲曾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的市长,他的家族是佛罗伦萨最古老的贵族:博纳洛蒂家族,其先祖可追溯到12世纪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妹妹,比特斯公主。她下嫁给科纳萨伯爵,他们的一个后代在1250年移居到佛罗伦萨,并改名为博纳洛蒂。米开朗琪罗对这一点十分自豪,他曾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我们是中产阶级,是最高贵的世裔”。

米开朗琪罗的才华引起了佛罗伦萨最有权势的人物洛伦佐·美第奇的注意。他邀请米开朗琪罗到自己的宫殿居住了三年,直至他去世为止。在这段时间内,他备受宠爱,学业突飞猛进。但随着主人的去世,他不得不搬回家中,再次面对父亲的歧视。

米开朗琪罗25岁后,接连创造出《醉的酒神》、《哀悼的基督》、《大卫》等雕塑品,轰动一时。父亲开始彻底改变态度,这到不是因为他认可了儿子的才华,而是因为他要不断向儿子索取金钱。1509年春,米开朗琪罗在给父亲的信中无奈地写道:“我所受的一切痛苦,都是为你们受的。” 到后来,米开朗琪罗不仅要接济自己的父兄,还要接济他的侄儿辈们。

米开朗琪罗性格倔强,自许甚高。但他早年饱受父辈的压制,成年后又饱受权贵们的索求,一生过着苦行增的日子,生活极其节俭。从他的自画像中,人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十分消瘦的人。

有趣的是,他所创造的男性,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肌肉发达、孔武有力。对此,艺术界的评论是他早年研究过人格构造,所以对人体肌肉的把握十分准确。

但据我的意测,他这种艺术造型模式其实是他在潜意识中对完美男性的追求,也是他对理想自我状态的投射。这种投射对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至深的影响,渴望塑造完美男子形象。

总之,米开朗琪罗的成长经历使他变得内向、沉静、偏执、我行我素。在旁人眼里,他孤芳自赏、生性乖僻、疯疯癫癫、与世俗格格不入。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就是亲戚们,也总令他不满意。但是,这一切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呢?艺术家需要的是作品,而不是人际关系。

米开朗基罗虽然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大师,但他终身未娶妻,而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又与男性裸体有关,在艺术处理上,米开朗基罗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肌肉都表现得极为自然,面部表情也极为逼真,体现出外部的恬静与内心张力的完美结合。

《创世纪》:米开朗琪罗的一生都在追逐个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个高贵的、无忧无虑的、被尊重的生活状态,但他一直生活在被压制的、被奴役的、被误解的状态中。米开朗琪罗的理想自我是《大卫》,但他的现实自我是《奴隶》,这两者永远不能结合,可他一生都在苦苦追求者其结合。

这,既是他人生的悲哀,却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米开朗琪罗曾说过:“我的欢乐是悲哀。”到后来,他的悲哀变成了欢乐。这也许就是米开朗琪罗的人生密码。

《最后的审判》:这是一幅宏大壮丽的图画,初看上去,似有纷繁杂乱之感,细观之,则人物组合有序。画家塑造了二百多个真人大小的、具有力士般的巨人。全画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形成一个视觉左右对称均衡和谐的章法,人物的组合构成漩涡状,好像把披风卷起的人群。

《原罪和逐出伊甸园》:米开朗基罗在这个画面上描绘了两个情节: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被天使逐出伊甸园。这一题材曾被很多艺术家表现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艺术家所揭示的思想意义不一样。在米开朗基罗的笔下,亚当和夏娃除了具有凡人的肉体和情感之处,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

画幅中间以蛇和天使盘踞的善恶树将画面一分为二,右面描写亚当和夏娃在蛇诱导下采摘树上的果实,亚当和夏娃既没有偷食的慌张,更没有违背上帝旨意的犯罪感,这与马萨乔画的亚当和夏娃处于上帝支配的从属地位不同。

米开朗基罗认为,人和上帝是平等的,上帝拥有的,人也应该获得,在这幅画中人的地位和价值最终得到确立。画幅左面,天使挥动宝剑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乐园,亚当双手握拳,既有拒绝和反抗之意,也有自卫和护卫妻子的状态,夏娃的胆怯是弱女子的本能反映,他们是大踏步地离开天堂,来到人间的。

这个形象的寓意似乎在说:“我早就要离开天堂,我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米开朗基罗的心目中,人已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他所创造的人物,无论男女,个个都是创造世界的力士。他认为好的绘画必须有雕塑那样的体积感。

雕塑《哀悼基督》:这是一尊安置有圣彼得大教堂的艺术品,我在圣彼得大教堂很仔细的端详良久。从1505年起,米开朗琪罗不断应召到罗马为教皇服务,他先后服伺了七位教皇,耗掉了他大部分的人生精力,其间虽创造了不少的经典作品,却也时常令他在创作过程中十分不开心。特别是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不断派人来催促米开朗琪罗完工,令他活着很累。他曾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工作,我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到了晚年,米开朗琪罗的日子就更苦了,他曾说:“我几乎没有用餐的事件,我没有一个铜子,我是裸体的,我感受无数的痛苦,我欲患难作斗争。”

米开朗基罗还于1520至1534年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了一组大理石雕像,分别取名为:昼》、《暮》、《晨》、《夜》。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陵墓制作这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

《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

《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米开朗基罗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

米开朗琪罗在为尤利乌斯二世教皇建造陵墓时,专门创造了两尊奴隶的雕像:《垂死》和《反叛》,以表现他们被束缚、被奴役的心灵及祈求得解脱的欲望。特别是《反叛》的雕像,虽躯体壮实,却呈螺旋形拧起,力图挣脱身上的束缚,可又不能施展,只得举头祈望。

其实,这种状态是米开朗琪罗心态的真实写照,他把奴隶摆到教皇面前,是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生平遭遇呐喊。后来,米开朗琪罗在创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尤里乌斯二世教皇为催他尽早完工,不断派教庭的掌礼官赛那斯去来见他。米开朗琪罗对此非常不满,特意把他在画成被贬入地狱的米诺斯的样子,以示这位掌礼官将打入地狱。

米开朗琪罗一生我行我素,在创作《最后的审判》时,力排众议,将基督描绘成脸部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轻人的样子,又使几十个裸体形象出现。教皇保罗三世手下的仪式掌管人比艾吉欧·塞色尼为此强烈不满,不断在教皇面前诋毁他。对此,米开朗琪罗回应说:“告诉教皇,这是小事一桩,画很容易得到合适的修改。但请他首先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适宜的地方,然后绘画也会很快效仿的。不光如此,米开朗琪罗还特别把比艾吉欧描绘成地狱之王弥诺斯的样子,长着驴耳朵,腰间缠绕着一条蛇。这是因为米开朗琪罗的自尊,不容伤害。

所以说,作家、艺术家都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世界,米开朗基罗做到地极致。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