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验配指南:后表面光学区大小与近视控制率的关系
角膜塑形镜验配指南:后表面光学区大小与近视控制率的关系
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效果为何存在差异?关键在于镜片设计参数。其中,镜片后表面光学区的大小与近视控制率有何关联?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重要指标。
什么是后表面光学区?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的光学矫正方法,通过夜间佩戴,早晨取出,不仅能够提升白天的裸眼视力,还能抑制眼轴的增长,减缓度数的加深。作为硬性角膜接触镜的一种,常规镜片直径在9.5mm~11.5mm之间,由多个不同弧段或弧区衔接构成。对着灯光时,可以看到镜片中间有一个透明的360度圆环,这个圆环所包裹的中央区域即为后表面光学区。
后表面光学区大小与近视控制率的关系
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率主要取决于塑形后进入瞳孔区域的有效离焦面积与离焦量,即离焦体积。在瞳孔大小固定的情况下,塑形后形成的治疗区越小,进入瞳孔的离焦体积就越大。
塑形后治疗区的大小主要由角膜塑形镜的后表面光学区尺寸决定:光学区越大,塑造出的治疗区越大;光学区越小,塑造出的治疗区越小。
Paul Gifford等人的研究发现,通过将镜片后表面光学区的直径缩小0.5mm,可以诱导形成一个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均显著缩小的治疗区。因此,缩小角膜塑形镜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可以提升近视控制率。
近年来,临床研究揭示了缩小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近视控制效果:
- 增加进入瞳孔的有效离焦面积及离焦量,在周边视网膜上施加更强的正性离焦信号
- 诱导角膜形成更大的高阶像差,尤其是正球差和慧差
- 形成更强的降低近视度数的能力,诱导出更大的陡平曲率差异
是否光学区直径越小越好?
那么,在角膜塑形镜的临床应用中,是否光学区直径越小越好?或者为了追求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是否应该特意将光学区设计得更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从角膜塑形的原理来看,角膜塑形本质上是角膜上皮重新分布和重塑的过程。特殊逆几何设计的镜片覆盖在角膜上,二者之间充满泪液,通过镜片中央区域正压和泪液填充区域负压的共同作用,角膜中央区域的上皮细胞会逐步向中周边迁移,并停留到泪液的填充区域,从而形成中央平坦、中周边陡峭的角膜形态,通过减少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来延缓眼轴及近视度数的加深。
虽然缩小光学区可以在入瞳区域形成更强的正性离焦及高阶像差,有利于增强对近视的控制能力,但离焦和高阶像差也会干扰患者的视觉质量。因此,如何选择和应用小光学区就显得尤为重要。验配师需要综合评估影响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控制率的相关因素,如年龄、近视度数、瞳孔大小、近视进展速度、角膜形态及家族史等,对近视进展风险高的患者建议设计小光学区,对近视进展风险低的患者建议设计常规光学区,对近视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较大的光学区以提升视觉质量。验配师要与患者及家长充分沟通,明确需求和目标,平衡考虑塑形后的控制效果和视觉质量。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中央光学区直径小,会带来更好的近视控制率,但同时也会降低视觉质量,因而小光学区并非适合所有患者,需要验配师全方位考虑及评估患者近视进展风险因素、视觉质量需求等,来个性化的设计最佳的光学区直径。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每只角膜都是独特的。为了达到最佳的角膜塑形和近视控制效果,需要经过视光师的个性化设计。在设计角膜塑形术之前,会采集患者的角膜形态、角膜曲率、泪液质量、眼轴、眼压等各种眼部参数,根据检查数据选择适合的角膜塑形镜品牌,再根据镜片试戴中的静态和动态评估结果,针对性地调整镜片参数,出具最佳的个性化镜片设计方案。不同的设计方案生产出的镜片各不相同,角膜塑形后的效果也会有显著差异,这就是镜片设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