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国博展:熔铜工艺开创者的百件铜雕精品
朱炳仁国博展:熔铜工艺开创者的百件铜雕精品
2024年7月1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及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
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杭州铜雕作为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杭州铜雕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朱炳仁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国著名的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随父迁居杭州,在父亲的教导下承继祖业,倾心钻研铜雕技艺。他以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为根基,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铜艺的同时,于机缘巧合间开创“熔铜”新工艺,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汁彻底从模具中解放,熔铸出刚柔极劲、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在朱炳仁等艺术家的创新引领下,杭州铜雕逐渐形成了镂雕、蚀刻、叠镶、庚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八大工艺,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
此次展览通过“古法新意”“匠心铜运”“雕铜巧技”“艺出新裁”四个单元,展出100余件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制铜精品,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一代非遗大师高超的艺术成就,系统阐释中国铜雕技艺从“铸鼎象物”到“离形得似”的艺术蜕变,生动反映当代艺术工作者扎根传统、传承匠心的艺术追求。
代表性作品
《稻可道,非常稻》
《稻可道,非常稻》创作于2010年,是朱炳仁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以稻谷为创作主题,通过独特的熔铜工艺,将铜汁自然流淌形成的肌理与稻谷的形态完美结合。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然、随意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美感,展现了朱炳仁对传统工艺的创新和突破。
《黄河浪》
《黄河浪》是朱炳仁的另一件重要作品,创作于2023年。这件作品以黄河为主题,通过铜雕技艺展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和波涛汹涌的景象。作品采用了多层次的雕刻技法,使得整个画面立体感十足,仿佛能感受到黄河水的汹涌澎湃。
《运河之光》
《运河之光》创作于2023年,以中国大运河为主题。作品通过铜雕技艺展现了运河的蜿蜒曲折和水波粼粼的景象。朱炳仁运用了独特的氧化着色工艺,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仿佛能感受到运河水的清澈和光芒。
《万泉归海》
《万泉归海》创作于2023年,展现了大自然中泉水汇聚成海的壮丽景象。作品采用了多层次的雕刻技法,通过精细的雕刻展现了泉水的流动感和海面的波涛。朱炳仁巧妙地运用了铜的质感和光泽,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燃烧的向日葵》
《燃烧的向日葵》创作于2024年,是朱炳仁的最新作品之一。这件作品以向日葵为主题,通过熔铜工艺展现了向日葵在火焰中的形态。作品呈现出一种热烈、奔放的美感,象征着生命的激情和力量。
铜雕技艺的八大工艺
朱炳仁在继承传统铜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八大工艺:镂雕、蚀刻、叠镶、庚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这些工艺不仅展现了朱炳仁的艺术才华,也推动了铜雕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镂空技艺
镂雕工艺技法是铜雕技艺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工匠用手工细心地雕刻出穿透铜材料物体的花纹和文字,形成多层次的孔穴技艺及叠加的复合夹层。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匠人不仅需要高度注意力,更要有熟练的圆雕基本功。
点刻技艺
铜壁画或各种铜表面的纹理图案,都要手工敲打出来,所以绝技都在手的功夫上。如何运用刀、锤、锉等工具,都是有讲究的,怎样捶打、连接、锉平,怎样形成一朵花、一只鸟、一个人的图案,不知要上下敲打多少个点。
烘炼工艺
用加热的方法使铜纯净、变软,根据铜饰制品的需要进行烘炼,关键是在“烘”字上,不是把铜熔化,而是把铜加热又不熔化。为什么要进行铜板烘炼?加热后,铜板变软,可塑性好,冷却后不会断裂,发脆,表面坚韧、清晰、光滑。
叠镶技艺
叠镶工艺技法包括“叠”和“镶”。古代连接铜构件常常应用这项技艺,连接处有尺寸不同的槽子,各层叠加、镶嵌等,使各个构件融为一体。当代叠镶工艺,在铜壁画、铜建筑取得突破进展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杭州雷峰塔,就运用了叠镶技艺。
三色工艺
也称“紫金刻铜雕”技艺,借用石雕的阴刻、阳刻及西洋铜版画的表现手法,进行分层次蚀刻、分层次氧化着色,并对主体画面鎏金、鎏银,使得整幅画面同时呈现高贵的金色、闪亮的银色和温馨的铜色。三色结合在一起,展示铜艺术品古穆、精致的气质,给人强烈的艺术美感。
制绿工艺
制绿起到保护作用,也是铜制品的一大优点。有了铜绿,铜制品不易生锈、腐蚀。但是,在大气中天然形成的铜绿要30年时间,不适合工艺生产的需要。为此,采用现代技法生出铜绿,膜层物化性能稳定,结合力好,如同出土文物,免受大气污染和雨雪侵蚀,达到保护目的。
熔模技艺
用蜡制作成模子,涂泥浆,控制厚度,就是置物的容量,并注入铜液,冷却即成。铜器物表面光亮、清晰、优美,没有结疤、砂粒、气泡。此种手工铸熔模技艺,从战国一直传承至今。
熔铜技艺
2006年,在天宁宝塔的一场大火中,朱炳仁首创熔铜艺术。这项技法促进了金属铸造技术的革命,也称“无模可控金属熔铸技艺”,将铜料倒入坩埚内熔化,加入介质,达到一定温度后使其自然流淌。传统的金属加工,一般采用泥膜、沙模、石蜡模等,熔铜工艺技法脱离了模具,每件艺术品都是孤品,不可复制。
铜物至精,观照古今。欢迎大家一起走进“铜世界”,观其形、品其意、寻其妙,共同探求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的光彩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