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寺与格萨尔王的传奇:一座承载千年的文化圣殿
马蹄寺与格萨尔王的传奇:一座承载千年的文化圣殿
在甘肃省张掖市的祁连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刹——马蹄寺。相传,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曾骑着天马经过此地,天马被这里的美景吸引,想要停留,马蹄刚一落地,格萨尔王就紧勒马缰,天马再次腾空而起,后蹄在山岗一块石头上蹬出一个深深的蹄印。这个传说不仅为马蹄寺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成为了其名称的由来之一。
马蹄寺石窟群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整个石窟群由马蹄南寺、马蹄北寺、千佛洞以及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部分组成,是集石窟艺术、佛教文化、祁连风光、裕固风情为一体的绝佳去处。马蹄寺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为河西佛教胜地三大艺术宝窟,宛如一串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延续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黄金带上。
格萨尔王是吐蕃部落的首领,他一生戌马,降妖伏魔,弘扬佛法,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00多个部落,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不仅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也深深影响了马蹄寺的历史文化。据传,格萨尔王北征时在马蹄寺留下了马蹄印,这一印记成为了马蹄寺名称的由来之一。此外,还有释迦牟尼佛的马蹄印传说,使得马蹄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也成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除了格萨尔王的传说,马蹄寺还保存了自北凉、北魏、隋、唐至元、明、清的历代造像与壁画,对于研究中国石窟艺术与宗教发展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马蹄寺石窟群由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七个小石窟群构成。共包括历代洞窟70余座,塑像500余身,壁画200余平方米。窟龛开在石壁高处或近水的岩壁上。窟前多有寺院建筑,远望层楼复阁,十分壮观。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现存窟龛、壁画、造像多为唐代以后的遗存,其中北寺、金塔寺保存较好。
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西汉初年,这里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甘镇志》记载有“神骥足迹”之传说。在今天的马蹄殿中心柱前左侧地上有一凹陷酷似马蹄的印迹,传说为天马所踏。当地百姓将蹄印当成吉祥物顶礼膜拜,慕名而来的僧侣在这个地方建造了马蹄寺。
在这里,生活着我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以及藏族等少数民族,景区演艺中心《格萨尔文化》演艺剧目,再现了藏民族英雄的传奇史诗。手抓肉、酥油茶、青稞酒等特色餐饮和民族歌舞表演、赛马大会、祭鄂博、晒佛、踏雪、顶杠子等活动,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看惯了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不妨来到灵秀马蹄寺,放缓脚步,感悟丝路文化的厚重、探寻地貌景观的神奇、体验裕固家园的豪迈、感受盛夏酷暑的清凉、乐享冰雪运动的激情,体验不一样的四季变幻。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在马蹄寺留下了许多踪迹和诗章。明人有《咏马蹄寺》七律一首:“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蹬步回长。金神宝相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烟腾禅出空,花飞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说无生活,回首音尘意自忙”。登高极目远眺,这是一幅无边的山水画,这是一曲壮美的交响乐,这是一首无言的古诗词,它承载着久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妙的传说,收获的喜悦,动听的歌曲。马蹄山,一座伟岸雄浑的山;马蹄石,一段令人浮想联翩的传说;马蹄寺,山水共石窟一色!怀抱一颗淡然之心,慈悲之心,随遇而安,遇那千年的沧桑,遇那信仰的坚韧,遇那古刹的幽静,遇那大佛的微笑,遇那自然的美好。
历史把曾经的辉煌留给过去,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马蹄寺在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上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凭借“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劲东风,马蹄寺正在绽放新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