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马王堆地图揭秘:汉代长沙国的地理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33: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马王堆地图揭秘:汉代长沙国的地理变迁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幅地图——《驻军图》和《舆地图》,为研究汉代长沙国的地理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两幅地图经过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精心复原和研究,揭示了西汉时期长沙国的地理面貌和疆域变迁。

01

《驻军图》与《舆地图》的发现与复原

《驻军图》和《舆地图》出土时已非常残破,被折叠成多层的长方形放在漆奁中。由于年代久远,帛书已经粘连成一团,稍一触碰就会散成“豆腐渣”状。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层层揭开,裱敷在薄片上,每张薄片宽24厘米、长12厘米左右,共32张。这些残片的照片被交给谭其骧先生时,已经是比原物缩小一半的尺寸。

复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丝绸的薄度导致上下层之间粘连紧密,笔迹相互渗染,墨色深浅差异极小,难以区分。然而,谭其骧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地理学识和严谨的研究态度,通过分析线条的走势,成功复原了这两幅珍贵的地图。

02

《驻军图》:军事部署的见证

《驻军图》详细描绘了汉初长沙国南部的军事部署情况。地图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各种军事设施和地理特征,如道路、乡里、山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地图中对河流的描绘非常精确,显示出当时对地理信息的详细掌握。这种精确性在2000多年前的地图中实属罕见,甚至超过了某些清代地图的水平。

03

《舆地图》:地形与疆界的记录

《舆地图》则更像现代的地形图,详细记录了汉初长沙国南部的地形地貌。地图中描绘了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等地理特征,并标注了多个县(道)的名称。这幅地图不仅展示了当时的自然地理特征,还反映了行政区域的划分情况。

地图中对九嶷山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虽然没有直接标注“九嶷山”字样,但通过“帝舜”字样和九个柱状物的描绘,可以确定这就是《水经·湘水注》中提到的九嶷山。这种将著名建筑物绘制到地图上的方法,体现了古代地图绘制的智慧。

04

长沙国的地理变迁

通过对比《舆地图》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历史学家葛剑雄指出,从汉初到汉末,长沙国的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舆地图》显示,马王堆墓主生活的时期(西汉文帝时期),长沙国的疆域较大,南部与南越国相接。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是西汉末年(公元2年)的情况,此时长沙国的疆域已经明显缩小,不再与南越国相邻。

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诸侯国疆域的动态调整。汉高祖刘邦在划定诸侯国属地的疆界时,采用了“犬牙相入”的原则,即故意将边界弄得犬牙交错,以防止诸侯国形成封闭的边界。这种策略在地图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05

走马楼简牍的补充证据

2003年,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2600余枚西汉简牍进一步印证了长沙国的地理变迁。这些简牍主要为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8年至前120年)的官方行政文书,涉及长沙国的官僚行政体制、郡县设置、疆域变化等内容。简牍中提到的郡县名称,如武陵、临湘、义阳、辰阳、烝阳、邑阳、沅阳、无阳、义陵、鄜等,与《舆地图》中的记载相互印证,为研究长沙国的地理变迁提供了更多细节。

06

结语

马王堆出土的《驻军图》和《舆地图》,以及走马楼西汉简牍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长沙国地理变迁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些地图和简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沙国从汉初到汉末的疆域变化,以及其在西汉历史中的地位。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地理变迁的认识,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术和行政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