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囊到绣荷包:中国古代货币携带工具的文化演变
从锦囊到绣荷包:中国古代货币携带工具的文化演变
在中国古代,钱囊与荷包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存放钱币的实用物品,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从东汉名士赵壹的《疾邪诗》到清代董元恺的《醉太平》,从汉魏六朝的锦囊到晚清的绣荷包,钱囊与荷包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今天用来放现金、银行卡和身份证等重要证件的钱包,古代称钱囊。钱囊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古诗中较早出现的,可能要数东汉名士赵壹的《疾邪诗(其一)》:
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人,东汉灵帝时的名士。赵壹曾作《刺世疾邪赋》,末尾有托为“秦客”和“鲁生”所作的两首诗,这是“秦客”所作的诗,后人编选时将题目改为现名。第一句是说,黄河水浑浊,等待河清(喻清明政治),渺茫无期;第二句是说,人一富就被众口称赞,就像顺风猛吹弱小的草,形成一边倒。文籍指文章书籍,指学问。伊优原为伊优亚,小儿刚学说话的声音,用来指逢迎献媚的人没有节操。北堂指官厅。抗脏形容高尚正直的样子。这两句的意思是,品质低劣的人官运亨通受重用,品格高尚的人却被冷落遗弃,作者对此义愤填膺。
诗中“一囊钱”也是一个典故。据《韵府群玉》记载: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此后便有“阮囊羞涩”这一成语。杜甫有一首《空囊》诗,就涉及这一典故: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古人使用钱囊比较普遍,这不仅体现在古诗文里,从古物中也得到证实。考古学家在从古墓里出土的钱币上发现残留的丝织物,经考证认为是钱囊的遗迹。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习俗,以囊盛钱而随葬。这些钱囊有的用动物皮,也有的用丝织物、麻织品,织料质地、制造工艺及大小、颜色等方面,历代区别很大。从古代文献里考察,汉魏六朝贵族使用的多是丝织品做成的锦囊、缣囊,平民则使用粗陋的麻织品做成的钱囊。由于使用普遍,钱囊在历代诗文中经常出现。明代大才子唐寅(1470—1523年)有一首《和田石先生落花诗(其一)》:
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
鬓边旧白增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
漏刻已随香篆了,钱囊甘为酒杯空。
向来行乐城东路,青草池塘乱活东。
诗中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香篆是香名,此处指香炷。活东指的是蝌蚪。中国古人可能通常都用钱囊来装钱,这一点与欧洲类似。今天英语中的钱包(burse)源于中世纪的中古英语(purse),而这个词源于古英语pursa(小袋子),其源头是拉丁语bursa(皮包,主要用于放钱)。
顺便说一下,今天英语和法语中都有bourse这个词,指股票交易所。据说,欧洲中世纪有一个VanderBeurse家族,开办了一家旅店,这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于他们的族徽,上面有三只皮囊(拉丁文为bursa)。过往商人常在这家旅店歇脚,很多交易就在这里进行,由此这里也成为商业信息的集中地。后来,商人们在其他城市定期聚会,也称为boerse,这就是今天德文“交易所”的意思。英语和法语的交易所称为bourse,欧洲其他国家也十分接近,其词源就是bursa。
中国古代铜钱因为圆形方孔,也可以用线串起来提在手上、挂在杖头,或别在腰间(因此有成语“腰缠万贯”),甚至扛在肩上。清代董元恺有一首词《醉太平(其四)钱歌》:
郑钱沈钱。缗钱侧钱。
诗书争似囊钱。看空囊一钱。
床头百钱。杖头百钱。
张公万选青钱。选刘公大钱。
董元恺(1638—1687年),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字舜民,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作品中“床头百钱”和“杖头百钱”指的都是买酒钱。前者出自南朝宋鲍照的一首诗《拟行路难十八首》:“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后者出自《晋书·阮修传》:“(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诗中最后一句中的张公,指唐代的张鷟(音zhuó,660—740年)。据说张鷟精通律学,文采飞扬,在参加吏部的铨试时,主持铨试的吏部员外郎夸奖他说:“张子之文,如青钱,万简万中,未闻退时。”张鷟就有了一个“青钱学士”的美誉,人们称赞他的文采一字值千金,下笔如有神。刘公是指刘宠(详见拙作《古典诗词中的廉政教育》)。
铜钱提在手上或挂在杖头容易露富,保险起见,最好还是用袋子装起来。元明之后,民间开始大量使用银子,有些银子是不规则形(即碎银),不像铜钱可以串起来,所以就要用袋子装着。诗人陶安有一首《书事五首次郡侯韵(其二)》,就说到装银子的钱囊:
戈船明粉黛,羽檄叩辕门。
苗卒藏深邑,彭营掠近村。
锦绫裁裤窄,银镪满囊存。
时事今如此,何人不断魂。
陶安(1312—1368年),字主敬,当涂(今属安徽)人,曾任朱元璋的幕僚。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在元末战乱中,避居乡间时的真实记录。首句中戈船指战船。羽檄是指插有羽毛的文书,古代战事紧急时,为迅速传递文书,用羽毛插在书信上,称羽檄。第二句中苗卒可能是指官兵。彭营意指骚扰百姓的流寇。他们身穿锦绫,裤管很窄,因此装满银子的袋子鼓鼓囊囊,显得特别扎眼。这些钱财应该是民间抢劫而来。生逢乱世,叫人怎么活下去?
明代以后虽然大量使用不规则的碎银,也有浇铸成整块流通的,大的五十两或十两,叫“元宝”(简称“宝”)。十两以下浇铸成“锭子”。一两以下叫“锞子”,有梅花、海棠、如意等形状。小额的锞子,或者碎银需要用袋子装着,虽然体积不大,价值却不低,因此要用贴身的钱包小心保管,这种贴身钱包在清代就成了荷包。
据说清代荷包起源于八旗兵进关之前的干粮袋。清兵入关后,荷包主要不是用来放干粮,而是用来放一些小玩意,如檀香、槟榔,还有铜钱和碎银。《红楼梦》里有不少对荷包的描写。第四十二回鸳鸯送刘姥姥东西说:“这是两个荷包,带着玩罢。”说着又抽开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来给她瞧,笑道:“荷包你拿去,这个留下给我吧。”刘姥姥说:“姑娘只管留下罢。”鸳鸯则说:“哄你玩呢?我有好些呢,留着年下给小孩子们罢。”鸳鸯是个细心人,用玩笑的方式告诉刘姥姥荷包中有锞子,不是空的,叫她老人家注意。
清代时荷包就用来存放金银锞子和铜钱了。荷包制作精美,是一种特殊的刺绣工艺品,也是青年男女传递爱意的礼物。绣荷包一般由女子手工制作,大多是年轻妻子给丈夫或兄弟、亲戚绣制。也有的是未过门的姑娘家偷偷给自己的心上人制作。在制作荷包时,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边想着情郎,一边慧心独具,倾注爱意,一针一线缝制——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美好动人的场景!《绣荷包》是北方小曲中一首有名的情歌,半个世纪前还很流行。晚清台湾诗人卢德嘉有一首《凤山竹枝词(其三)》,这样写道:
乡人有子娶新娘,待到三朝始拜堂。
若问何仪为执贽,荷包个个绣鸳鸯。
这首诗写的是卢德嘉家乡凤山(今高雄市)的风土人情。诗中“执贽”(音zhì)就是见面礼,是说新娘子在拜堂时,用荷包作为给婆家叔姑的见面礼。
本文原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