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感态度教育助力心理健康
学生情感态度教育助力心理健康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全球约有七分之一的青少年在10至19岁之间经历心理障碍,这一比例占该年龄段全球疾病负担的15%。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是导致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而自杀则是15至29岁人群中第三大死亡原因。这些数据突显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严峻现状,强调了情感态度教育在这一背景下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教育,尤其是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已成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社会情感学习不仅回应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之间的冲突,还回应了过分关注学生的智力提升而忽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
社会情感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研究表明,具有较高社会情感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压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例如,在皮克斯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2》中,通过生动的角色和情节,展示了情感如何影响青少年的社交关系。影片中的焦虑角色,最初看似是保护莱莉的力量,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逐渐意识到,过度的焦虑可能导致自我怀疑和孤立。这种情感的双重性正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的现实,影片通过生动的角色塑造,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情感的作用。
教师在情感态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师通过设计、实施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社会、情感和道德教育,并对具有特殊背景的学生予以关注,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为可以应对未来各种问题的终身学习者。通过社会情感学习,教师还能帮助学生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度,使学生更具责任心,变得更乐于助人、乐于贡献,在能力和机遇驱动的未来茁壮成长。
为了培养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概念框架,为职前和在职教师提供包含“教师自我建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多样性、包容性、文化响应性和公平性”“测量与评估”四个模块的培训指南,旨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教师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路径。
在实践中,情感态度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Delaware教育部在其社会、情感和行为健康(SEBW)计划中,强调了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社交、情感和行为支持的重要性。该计划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还致力于建立一个支持性强、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通过实施创伤知情的实践,Delaware教育部帮助学校识别和应对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出一个更加包容的学习氛围。
此外,早期教育对于弥合社会经济差距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显示,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通过参加优质的早期教育项目,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业表现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早期教育的参与者在进入高等教育时,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入学率,尤其是在医学院和法学院等竞争激烈的专业领域。
情感态度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情感态度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未来,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和社区需要继续携手合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他们的未来铺就更为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