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蚯蚓养殖铺就生态富民新路
东明县:蚯蚓养殖铺就生态富民新路
近日,记者走进东明县马头镇姚村的蚯蚓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隆起的白色“土丘”,这是一垄垄蚯蚓养殖床,每排养殖床都铺撒着经过发酵的畜禽粪便,翻开泥土,密密麻麻的蚯蚓在蠕动着……
正在给养殖床加料的养殖户葛晓雷介绍:“蚯蚓又名地龙,在0-35摄氏度的温度下都可正常繁育生长。目前,养殖场占地50亩,铺设蚯蚓养殖床1万米,每年可以收获6至8茬,每亩每次可产300斤到400斤,每亩年收入1.3万元至1.5万元。”
近年来,东明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创新实行“农业固体废弃物+蚯蚓养殖+果蔬种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林下养殖蚯蚓,将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为农户提供了多元化增收途径,“蚓”出了一条“农业+林业+畜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为什么选择牛粪养蚯蚓?
牛粪养蚯蚓,这个看似简单的组合,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牛粪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营养成分,如氮、磷、钾等,非常适合蚯蚓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蚯蚓通过分解牛粪,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从而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肥力和结构。
养殖技术要点
“蚯蚓养殖简单易学,初次铺床的时候只需要将牛粪做一个简单的发酵,后期根据蚯蚓的生长时间,每10到20天上一次牛粪,然后根据不同季节选择性浇水,春秋两季两到三天浇一次,夏季根据温度情况每天浇一次。”葛晓雷介绍,目前养殖基地与济宁一家药厂签订了销售合同,收获季节厂家上门直接收购。
经济效益显著
蚯蚓体可以零售,蚯蚓粪可以做有机肥,这种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仅肥沃了土地,还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来源,把农业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下一步,我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与当地有意向的养殖户一起合作,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和种苗,厂家上门统一回购。”葛晓雷说。
生态效益突出
蚯蚓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从不挑食。除了土壤,枯枝落叶、厨余垃圾、畜禽粪便等都能满足它的味蕾。蚯蚓的吞吐能力很强大。它们每天能摄取相当于自身体重1.01.7倍的食物,并排出约一半体重的蚓粪。蚓粪不是无情物,落入泥土更护花。由于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且易于植物吸收利用,蚓粪常被誉为“有机肥之王”。也正因此,蚯蚓又扮演起“废弃物回收专员”的角色。据统计,每年每亩蚯蚓可消耗400吨有机废弃物,1吨粪便可以喂养6070 kg蚯蚓,生产300~500 kg蚯蚓粪肥。
未来展望
东明县的蚯蚓养殖模式,不仅解决了粪便处理问题,还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循环经济链条。这种模式简单易学,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突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拓,这种模式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