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内酯心血管保护效果遭质疑,两项新研究结果现反转
螺内酯心血管保护效果遭质疑,两项新研究结果现反转
螺内酯(Spironolactone)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主要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等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螺内酯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潜在作用,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中的应用。然而,最新的研究结果却呈现出不同的结论,引发了对螺内酯临床应用的重新思考。
MAGMA试验:螺内酯的心血管保护新发现
2024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的MAGMA试验(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m Clinical Evaluation in Atherosclerosis)为螺内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了79名高风险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这些患者未接受透析治疗,并且正在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治疗。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通过3T磁共振成像评估的12个月时胸主动脉壁体积的绝对值或百分比变化(ΔTWV或ΔPWV)。次要终点包括左心室(LV)质量的变化、通过心肌本征T1测量的左心室纤维化变化,以及24小时动态血压和中心主动脉血压的变化。此外,研究还通过基于适配体的测定方法检测了7596种血浆蛋白质的变化。
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螺内酯组在12个月时的主动脉壁体积和左心室质量的变化显著改善。具体而言,螺内酯组的主动脉壁体积平均变化为0.037±1.9 cm³,而安慰剂组为1.2±1.7 cm³(P=0.022)。左心室质量的变化在螺内酯组为-5.8±8.4 g,而在安慰剂组为3.1±8.4 g(P=0.001)。这些结果表明,螺内酯能够有效控制主动脉斑块的进展,并改善左心室质量,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牛津大学研究:螺内酯在CKD患者中的应用挑战
然而,牛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项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评估了螺内酯在慢性肾病(CK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纳入了1300多名3b期CKD患者,其中一半患者接受低剂量螺内酯治疗,另一半则继续常规治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螺内酯是否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卒中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两组患者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约17%的患者出现严重心脏问题或死亡。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安全问题,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六个月内停止使用螺内酯。主要的安全问题包括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和低血压等副作用。这些发现对螺内酯在CKD患者中的应用提出了严重的质疑。
结果差异的可能解释
为什么两项研究会得出如此不同的结论?可能的原因包括:
研究人群的差异:MAGMA试验纳入的是高风险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而牛津大学的研究则主要关注3b期CKD患者。两组人群的基线特征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了螺内酯的效果。
用药剂量和方案:MAGMA试验中螺内酯的剂量为25 mg/d,而牛津大学研究中使用的是低剂量方案。剂量差异可能导致了不同的治疗效果。
研究终点的不同:MAGMA试验主要关注主动脉斑块进展和左心室质量的变化,而牛津大学研究则侧重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同的终点指标可能反映了螺内酯作用的不同方面。
未来展望
螺内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MAGMA试验的结果表明,螺内酯可能通过控制主动脉斑块进展和改善左心室质量来提供心血管保护。然而,牛津大学的研究则提醒我们,螺内酯在CKD患者中的应用需要谨慎,特别是在安全性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螺内酯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需要关注其在心血管保护和肾脏保护之间的平衡。此外,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开发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
螺内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MAGMA试验的发现为螺内酯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但牛津大学研究的安全性警示也不容忽视。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我们有望更全面地理解螺内酯的作用机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