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六大课程:星火小学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
生态课堂+六大课程:星火小学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
(金毅校长和学生在一起)
北京市海淀区星火小学始建于1961年,前身为解放军总参谋部子弟小学,具有优良红色传统和丰厚文化底蕴。在数十年的奋进发展中,学校逐步成为海淀区一所教学设施先进、教育质量优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厚重文化积淀的现代化公办小学。
学校希望学生在课程中开慧启智,在学习中世事洞明,在生活中开启新程,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乐学进取、知书明理、多才多艺、勇于创新、快乐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以培养“眼含星、心似火、行有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育人目标为落脚点,不断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优化校本课程资源,逐步发展形成了由“星火立德、星火博文、星火艺美、星火健体、星火创研、星火笃行”六大课程群构成的“星火立人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群 强化五育并举
六大课程群,横向来看,每一个课程群分别指向学生发展的必备素养,真正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向来看,我们将每一课程群分为奠基性课程和生长性课程两大层级。
“奠基性课程”指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这类课程以学科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生长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社团和主题活动。这类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通过各种社团和活动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思维、丰富学生心灵、深化学生发展。我们提倡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科创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知识认知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突出德育实效。我校的德育课程包括爱国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演习、体质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一年级新生入学、入队教育、六年级毕业课程、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书院课程、家长学校等等,德育课程的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智育水平。星火小学每个春季学期“语数英三科的学科实践活动”都会在校园内掀起一阵热潮。今年我们响应北京市“书香校园”倡议,将学科实践与常态阅读整合,开展主题为“悦读伴成长、书香润童心”的学科实践活动。在历时2个多月的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全员参与。每一个孩子都经历前期自主阅读、班级分享、校级实践评选,用自己精彩的阅读分享、主题演讲、课本剧、英文歌曲、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自身学科素养积累与平时学习成果。
强化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一直以来开展得有声有色,特色跑操、自编角斗娃操、拉丁舞操、太极放松操等学生都非常喜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传统赛事有“聚星杯”足球赛、田径运动会、星火小奥运、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赛事,不仅展现了学生的特长,而且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加强美育熏陶。学校每年举行艺术节,书画展和文艺汇演穿插进行,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舞台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魅力。
加强劳动教育。“小小山楂变形记”是跨学科主题性学习课程,是我校劳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和新课标、新课程方案的落地,我校基于新课程方案中跨学科学习与国家劳动教育政策的育人要求,不断地丰富、完善着“山楂节”活动,最终由一个德育活动迭代升级为学校“爱劳动·美生活、智劳动·慧创新、尚劳动·乐服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下的《品山楂之美 授生活之技 育劳动之星——小小山楂变形记》特色跨学科主体性学习活动课程。
该课程面向 1-6 年级学生开设,以劳动教育为主,融合美术、音乐、道法等多学科内容,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课程以学生非常喜爱的校园中的山楂树为“主角”,围绕“山楂”开展系列课程。从画山楂、唱山楂、议山楂到护山楂、摘山楂、制美食、献爱心、传精神,从单一的学科主题教学模式转向多元学科融合,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一步一步将学科素养和生命教育落地生根。
总之,强化课程的综合化、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注重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巩固课堂主阵地 提高教学质量
其一,构建“生态”课堂文化,还给学生学习本来的样子。
在基础教育阶段,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正是2035年至2050年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顶梁柱和命根子。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最核心的环节,我们心目中的课堂生态是民主和谐的情感课堂、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生生合作的有效课堂、拓展思维的创新课堂、多元评价的差异课堂。在课堂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不断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这才是一节好课的根本。于是,我们构建了“生态“课堂文化,即在质疑、倾听、表达、反思中,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地表达不同的观点,倾听接纳不同的意见,通过反思切实保护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会反思的人,就是“两次掉进同一条河”的人;持续反思的人,就是人格不断健全成长的人。反思是从“双基”到“素养”的重要路径。
秉承这样的课堂文化和标准,我们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在教授、专家、教研员的引领下,尝试着打破了很多固有的观念,立足学生的发展,从问题提出的角度,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学习空间,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更深刻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生长的力量,还给学生学习本来的样子!
为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感受,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
1.你喜欢问题提出的课堂吗?
2.你最希望从问题提出的课堂中得到什么?
3.问题提出的学习中有什么开心的事情?
4.问题提出的学习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
5.之前的提问与现在的提问有什么不同?
调研结果显示,100%的同学都喜欢问题提出的课堂。孩子的世界被打开,也迫使老师们的世界被打开,思想上必须开放,行为上也得跟进。这就迫使教师们必须要思考单元的大观念,整体把握教学,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不断地增强课堂驾驭能力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教师全方位的成长。
其二,重视课堂观察,解决教学中最真实的问题。
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守好课堂是提质增效的关键。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要把课上好,要上好每一节课。围绕新课标背景下的落地实施和教学探索,我们开展课堂观察,重视听评课反馈是我们获得真实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我们希望借助数据呈现和主观评价,来关注真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我们组成深度观察的研究团队,围绕师生的表现,利用全方位观察量表,记录教师提问有效性,学生回答情况,发言区域及发言次数,师生所用时间分配等,引导教师根据呈现的数据,改进课堂问题。课堂观察的研究成为了“标准尺”,使得教师们不用评课,就有了诸多的反思及感悟,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改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和新时代,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回归教育的育人本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而努力。
(本文原文来自海教思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