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预测难?两种主流经济学理论给出不同答案
股市预测难?两种主流经济学理论给出不同答案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和行为经济学是金融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们对股市预测的看法截然不同。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所有公开信息已迅速反映在股价中,使得预测股市几乎不可能。然而,行为经济学则强调投资者情绪和“羊群效应”对股市的巨大影响。这两种经济学理论在预测股市时各有优劣,究竟哪一种更能准确预测股市的涨跌呢?
有效市场假说:股市不可预测
有效市场假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玛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资产价格的变化是由新信息的公开和传播所驱动的。这意味着,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任何投资者都无法通过分析历史价格或公开信息来获得超额回报。换句话说,投资者无法系统性地“击败”市场,因为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已知信息。
有效市场假说将市场有效性分为三种形式:
弱式有效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历史价格信息。因此,技术分析(基于历史价格数据的分析)不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回报,因为历史价格已经被市场价格所反映。
半强式有效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所有历史价格信息,还反映了所有公开可获得的信息。这意味着基本面分析(基于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公开信息的分析)同样无效,因为所有公开信息都已经立即被市场价格所吸收。
强式有效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信息,包括公开和非公开的信息。因此,即使拥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获得超额回报。
行为经济学:投资者情绪决定股市
与有效市场假说相反,行为经济学派代表罗伯特·席勒则强调投资者情绪和“羊群效应”对股市的巨大影响。行为经济学认为,投资者的决策常常受到情感、认知偏见和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非理性因素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如何导致股市的非理性波动。例如,当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未来增长过度乐观时,该股票的价格可能会被推高至不合理水平;相反,当投资者对某只股票过度悲观时,其价格可能会被低估。这种过度反应最终会导致均值回归现象,即高估的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而低估的股票价格则会上涨。
实证分析:谁更准确?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行为经济学似乎在某些情况下更能解释股市的异常表现。例如,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法就证明了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格雷厄姆通过计算市盈率来判断股票的便宜程度,发现低市盈率的股票长期表现优于高市盈率的股票。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因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所有股票的定价都应该反映其内在价值,不存在持续的套利机会。
高盛研究部对2024年全球股市的展望报告也支持了行为经济学的观点。报告指出,虽然通胀和利率已趋于见顶,但较低的股权风险溢价和温和的利润增长限制了股票的上行空间。高盛预测未来一年全球股价回报率为8%,总回报率为10%。在板块表现方面,科技行业估值虽有回落但仍高于中位数,而价值领域(如金融和能源)仍在继续贬值。高盛建议采取杠铃策略,适当配置防御性板块和深度价值股。
学术争议与未来展望
尽管有效市场假说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其在现实中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Philipp Strack的研究表明,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成本对决策过程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流动的效率直接影响市场运作。这种观点挑战了有效市场假说中“信息完全透明”的假设,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未来,两种理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融合趋势。例如,将行为经济学的启发式和偏见理论应用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或者将信息成本函数纳入有效市场假说的框架中。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帮助投资者制定更合理的投资策略。
投资启示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两种理论的优劣对于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至关重要。有效市场假说提醒投资者不要过度自信于自己的信息优势,而行为经济学则提示投资者要警惕市场情绪的非理性波动。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分散投资: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降低整体风险。
长期投资:避免频繁交易,减少交易成本和情绪影响。
关注价值:在市场非理性波动时,寻找被低估的投资机会。
保持理性:制定并遵守投资规则,减少冲动行为。
持续学习:不断更新金融知识,提升对市场动态的理解和决策能力。
通过结合两种理论的智慧,投资者可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稳步前行,实现长期稳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