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米之上: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奥秘与人类活动
8848米之上: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奥秘与人类活动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峰的所在地,其神秘而壮丽的自然景观一直吸引着全球探险者和研究者的目光。这条横亘在亚洲南部的巨大山脉,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地理环境,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理特征、地质历史、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揭示这座“地球之巅”的奥秘。
喜马拉雅山脉近东西向展布,呈向南西突出的弧形,全长约2450千米,宽在200—300千米间。主峰为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喜马拉雅山脉可以分为4条平行的纵向的不同宽度的山带,每条山带都具鲜明的地形特征和自己的地质史。超过7000米的山峰多达110个。起点南迦帕尔巴特峰,终点南迦巴瓦峰。喜马拉雅是梵文的译音,意为雪之家、雪巢、雪山。
地质历史
大约6000万年前新特斯洋壳向北部的亚洲大陆之下俯冲,在亚洲大陆南缘形成一系列火山,并形成了海拔大于4500米的山脉,即现在的冈底斯山脉。大约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新特提斯洋逐渐消失。大约2500−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核部物质露出地表。大约2500万年到2000万年前快速隆升。距今1500万年前,形成了青藏高原。
地形与气候特征
山脉主脊由前寒武纪结晶岩和变质岩—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及寒武—奥陶纪的浅变质岩—结晶灰岩、板岩与千枚岩等组成。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是世界上主要大地震带之—。山体占据对流层1/3—1/2的高度,使这里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的特点。与中国东部同纬度低地有明显区别,而气温日较差及日照百分率冬大夏小的年变化也和东部低地不同,形成独具特点的热量条件。受南亚地区季风活动的影响,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季风特征,即冬半年为西风带所控制,夏半年受暖湿海洋气流的影响。这里冬夏温差虽有冷暖之别,但其间过渡不明显,按水分状况的变化,大体划分为下列季节:11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也是冷季。6—9月为雨季,也是暖季。4—5月和10月则为过渡季节。以山体主脊线为界,南侧以湿润、半湿润型为主,为湿润半湿润高山峡谷区;北侧则多属半干旱型,为半干旱高原湖盆区。
水系与土壤资源
山脉有19条主要河流,最大的是印度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各拥有约259000平方千米的山地汇水面积。在其他河流中,属于印度河水系的有5条,9条属于恒河水系,3条河属于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
土壤资源类型繁多,在地理分布上有明确的区域性。广泛分布在南北侧山地上部的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草原土,有发展牧业之利。北侧高原宽谷盆地的亚高山草原土及部分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等,为农牧集中分布区。
生态环境
南坡降水丰富,1000米以下为热带季雨林,1000—2000米处为亚热带常绿林,2000米以上为温带森林,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北坡主要为高山草甸,4100米以下河谷有森林及灌木。喜马拉雅山山系地区植被垂直带应属于热带(北缘)山地植被垂直带的范畴。
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在喜马拉雅山山系南缘和东、西边沿及其邻近地带活动强烈,超过7级、8级地震常见。泥石流是喜马拉雅山灾害中分布面积广、数量巨大、危害强烈的一种。在谷深坡陡的河谷中,十分有利河谷谷坡崩塌,滑坡的形成,致使这类山地灾害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分布十分普遍。横切喜马拉雅山主脊的许多南北向深切河谷两侧常有雪崩发育。喜马拉雅山南坡和东部常有大范围暴雨并伴有洪水成灾。气象灾害类型有干旱、洪涝、霜冻、冰雹、雪灾和大风等,西藏主要气象灾害该区几乎都有。其中雪灾、霜冻对该地区的农牧生产和交通运输有一定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整个喜马拉雅山山系冰川总计有17845条,其面积为34658.8平方千米,冰储量为3688.37立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的冰川共计有6475条,其面积为8412平方千米,冰储量为709立方千米。中国境内的野生动物资源仍比较丰富。鸟类和哺乳类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合计有83种。喜马拉雅山区矿产地质研究程度普遍较低,已知矿产分布也很不均匀,南部地带尚属矿产地质调查空白区。樟木口岸地处中尼边境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樟木沟是西藏自治区国家一级通商口岸。
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地带,家养动物有绵羊、山羊、牦牛,黄牛、犒牛、马、驴、骡及鸡、鸭、兔等,可提供肉食和皮毛,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山脉具有丰富的资源,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喜马拉雅山山系地区人口占西藏人口的近40%,其中藏族占90%,汉族占6.4%,其余为门巴、珞巴、登巴,夏尔巴、回族。解放前喜马拉雅山山系地区没有一条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解放后,交通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2022年8月12日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8月11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尼同意将建跨喜马拉雅山铁路。
本文原文来自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