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习俗有哪些?立秋的寓意和象征
立秋习俗有哪些?立秋的寓意和象征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日或9日。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习俗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幸福。
立秋习俗
吃清凉糕
在金华地区,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清凉糕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其凝固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人们认为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寓意吉祥如意。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除夕时将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就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立秋的寓意和象征
立秋的寓意和象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秋季的开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它表示暑去凉来,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内敛。
收获的季节:立秋时节,农作物逐渐成熟,进入收获期。古人有“秋不凉,籽不黄”的谚语,说明立秋与收获紧密相关。
气候的转折:立秋后,气候逐渐由多雨湿热向少雨干燥过渡,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虽然立秋后仍有“秋老虎”的余热,但总体上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自然万物的变化:立秋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万物开始从茂盛生长趋向成熟内敛,草木开始结果孕子,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文化习俗:立秋时节,民间有丰富的习俗活动,如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贴秋膘、咬秋(啃秋)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秋季的期盼和对收获的喜悦。
物候现象:立秋有三候,分别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些物候现象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秋天真的到来了。
综上所述,立秋的寓意和象征是秋季的开始、收获的季节、气候的转折、自然万物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文化习俗和物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