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900颗脉冲星,灵敏度超Arecibo三倍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59: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900颗脉冲星,灵敏度超Arecibo三倍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自建成以来已发现900余颗新脉冲星。其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尤其是“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毕生奉献。

为什么建设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从1994年提出到2016年建成,整整花了22年时间。

FAST的建设源于对更广阔宇宙观测的需求。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世界仅限于可见光范围,而宇宙中许多物质需要通过不可见光频段进行观测,射电频段就是其中之一。射电频段不会受气候影响,能提供良好的观测窗口,且频段范围广。射电天文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始于1932年卡尔·央斯基的发现。通过射电望远镜,科学家可以获取天文观测数据,支撑天文理论研究。

如何建设中国天眼?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直径仅有25米,而美国的Arecibo射电望远镜直径达350米。直径大小直接影响望远镜的灵敏度,进而决定能探测到的信号强度。为了超越现有观测极限,中国决定建设更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然而,Arecibo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不可动的球面反射面导致信号损失;二是馈源舱活动范围受限,影响观测角度。针对这些问题,南仁东等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创新方案:在不使用全部500米口径的情况下,通过将球面变形成抛物面,获得300米口径的抛物面天线,灵敏度达到Arecibo的三倍。

在具体实施中,中国天眼采用了柔性索网结构,如同网兜一般拉动望远镜进行变位,同时确保变位幅度控制在半米之内。选址方面,团队选择了贵州黔南州平塘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该地区地形天然呈锅状,有利于降低成本,且地下暗流有助于排水,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宜。

为了实现馈源接收机在140米高空、200米范围内的毫米级精确运动,科学家们采用了柔性并联机器人技术,通过柔索、钢索等实现高精度控制。建成后的FAST覆盖70兆到3G赫兹频段,配备7套接收系统,其中最常用的19波束接收机已成功观测到900多颗新脉冲星。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是FAST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1994年,他放弃国外高薪回国,立志为中国建设自己的射电望远镜。在项目初期,他曾尝试国际合作但未果,最终决定自主建设。

南仁东生活简朴,经常以饼干和可乐为伴,在办公室工作一整天。他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能够做到秒回邮件,时刻关注项目进展。同时,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关心团队成员和工人的生活情况。遗憾的是,在FAST建成两年后,南仁东因病去世,未能亲眼见证这一伟大工程的全部成就。

20多年过去了,当年参与项目的年轻人如今都已年过四十,这个团队如同一个大家庭,始终坚守在FAST的建设与运营工作中。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