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泰山郡:从山贼到朝廷命官的逆袭之路
揭秘泰山郡:从山贼到朝廷命官的逆袭之路
东汉末年,泰山郡曾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泰山郡的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被迫成为山贼。其中,臧霸等人凭借出色的战斗技巧逐渐崭露头角。后来,他们被朝廷收编,成为了“泰山诸将”,并在曹操的帮助下成功洗白,最终成为朝廷命官。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汉末乱世的复杂面貌,也揭示了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起伏不定。
泰山郡的崛起
泰山郡位于今山东省中部,因境内的泰山而得名。其历史沿革源远流长,西汉高帝时设置泰山郡,治所在博县(今泰安市东南),后移至奉高县(今泰安市东)。东汉时期,泰山郡仍属兖州刺史部,辖境虽有所缩小,但战略地位依然重要。泰山郡北接冀州、东北接青州、东接徐州、南接豫州,西接司隶校尉部,境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堪称是标准的四战之地。在汉末群雄逐鹿的大背景下,谁控制兖州,谁就要面临来自四邻的威胁。但换个角度看,谁控制兖州,也相当于谁就控制了这一可以随时调整战略方向,向各州出击的北方通衢。
泰山郡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极为复杂。公元189年,董卓为了缓解和士族门阀的矛盾,选拔一批士大夫担任各州郡长官,其中包括出任兖州刺史的汉室宗亲、侍中刘岱。190年,兖州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书信,宣布董卓随意废立天子等罪状,号召各州郡起兵勤王。随后,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济北相鲍信等纷纷响应,打出讨伐董卓的旗号。
臧霸的崛起
臧霸(生卒年不详),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其父名叫臧戒,有二子臧艾与臧舜。年少时曾召集数人将获罪的父亲救出,此后四处流亡。后来成为陶谦麾下的骑都尉,负责募兵抵抗黄巾军。与孙观、尹礼等人拥兵驻屯于开阳,自成一股独立势力。于建安二年领兵击败萧建,占领莒城。导致吕布发兵攻击臧霸,而后两人和解。吕布战败后,与孙观等人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琅邪国相。臧霸在曹操与袁绍、孙权等诸侯的战役里,战功赫赫,官至镇东将军。曹魏建立后,臧霸被封为执金吾,领有食邑三千户。魏明帝时又加封五百户,死后追谥为“威侯”。
黄巾起义时,臧霸从属陶谦,击破贼众,拜为骑都尉。后来臧霸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开阳一带,自成一方霸主。建安二年(197年),臧霸到莒县去袭击琅邪国相萧建,攻陷莒县,得到萧建的辎重。臧霸曾答应送给吕布一部分,但没有送到,吕布就亲自前去索取。吕布的部将高顺劝阻吕布说:“将军威名远扬,远近畏惧,想要什么会要不到,何必自己去索取财物!万一不成,岂不损害威名吗!”吕布不听。吕布到莒县后,臧霸等不知吕布的来意,坚守城池,抵御吕布,吕布空手而归,不久又和吕布联合。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然而曹操点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大悦,便使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往见曹操。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又各任用吴敦等,割青、徐二州委任于臧霸。
从山贼到朝廷命官
泰山诸将的逆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最初只是在乱世中求生存的山贼,但凭借出色的战斗技巧和领导才能,逐渐在泰山郡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臧霸等人在与黄巾军、吕布等势力的交战中崭露头角,最终被曹操收编,成为朝廷命官。
泰山诸将的逆袭之路,反映了汉末乱世中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个人的选择和机遇往往决定着命运的走向。泰山诸将从山贼到朝廷命官的转变,不仅是他们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时势造英雄的生动写照。
泰山诸将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活动
泰山诸将在三国时期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展现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他们与曹操、袁绍等势力的交战,不仅影响了三国局势,也塑造了他们作为朝廷命官的地位。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命刘备起行往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向刘备说:“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曹公的存命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王霸之道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愿将军为我辞却这个命令。”刘备便以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地向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而你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孤之所愿。”于是皆以徐、毛二人为郡守。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相拒,而臧霸数以精兵投入青州,所以曹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能专心应付袁绍。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袁谭于南皮,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求遣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道:“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入侍,而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又怎么好改变前人的做法呢!”当时东州扰攘不止,而臧霸等执正匡义,征暴伐虐,清定海岱,其功莫大,于是皆封列侯。臧霸因功拜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建安十一年(206年),臧霸与于禁讨昌豨于东海,昌豨降,为于禁引用法令所诛。
建安十二年(207年),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再算上前讨昌豨之功劳,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时为下邳令,臧霸敬重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亲自到其舍作客。后来武周部下从事总詷不遵守法令,武周得悉他的罪状,便将总詷收押拷问(而未徇私),臧霸因此更加善待武周。
建安十四年(209年),张辽围剿陈兰时,臧霸与于禁征讨梅成,因于禁中伪降计,梅成得以率其三千余与陈兰汇合于灊山(今安徽省潜山)。于是臧霸被曹操调到皖,讨伐孙权大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派兵阻拦臧霸,双方在逢龙展开战斗,韩当另外派兵在夹石口迎击臧霸,均被臧霸击破,臧霸回军屯驻舒城。孙权派遣了数万人的东吴援军乘船屯于舒口,分兵往救陈兰,但闻知臧霸军在舒城时,立即遁还。臧霸引军乘夜追赶,将及天明,行百余里,向东吴军队前后夹击。东吴军队窘急不堪,不得上船,蹈水而逃者甚众。于是,东吴的军队未能援助陈兰。于是,张辽击灭陈兰,并获得假节。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或者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或者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时间说明:《臧霸传》的“后权乞降”的“后”字是后来的意思,时间跨度可以相隔许多年之久。因此,臧霸与张辽共同担任濡须口前锋的时间,其时间范围是从张辽破陈兰的209年到孙权乞降的217年之间,无法确定具体年份)。臧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同为前锋,在行军过程中
泰山诸将的逆袭之路,展现了汉末乱世中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个人的选择和机遇往往决定着命运的走向。泰山诸将从山贼到朝廷命官的转变,不仅是他们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时势造英雄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