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押韵的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的另一脉诗歌传统
不押韵的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的另一脉诗歌传统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浩瀚星河中,不仅有押韵诗、格律诗的璀璨光芒,还有一类不押韵、不格律的诗歌,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从《诗经》到曹操,再到现代的古体自由诗,这类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国诗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不只是押韵诗、格律诗的天下。还有一小部分,则是不押韵、不格律的诗歌。这是事实,也是历史。《诗经》内,它就有很多不押韵的诗歌。现实便是如此,不容得我们去否认,它们真实的存在。
古往今来,《诗经》历史地位。有谁敢否定,它的诗歌创作模式、样式、特点、要求、价值?《诗经》内,它创作诗歌的方向、特点、要求。主要分有押韵和不押韵,这两种基本方向、要求、特点。只是唐朝之后,以近体诗崛起为主。押韵诗、格律诗,逐步占据主流。
形势虽如此,但我们不能去。否认掉,不押韵诗的历史,与它确实存在过的事实。本来创作不押韵诗歌,它也是一条路子、一个方向、一个基本要求、一个核心特点。
现代有很多人,不情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神、理念去。接授、承认不押韵诗,它确实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反之持以否认历史,与否认它存在的现实。
初唐之前,早已经存在很多不押韵的诗歌。曹操,则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皆是盛传古今内外、天南地北的名诗佳作。
曹操这三首诗歌,就没有按照押韵的基本要求进行创作。它们反而很符合,不押韵诗歌的要求、特点、条件。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它有押韵?分明没有。“海(hai)”、“峙(zhi)”、“茂(mao)”、“起(qi)”、“中(zhong)”、“里(li)”、“志(zhi)”,这些汉字,它们有押韵?没有的。
再者《短歌行》、《龟虽寿》,它们也没有选择押韵。
现在有很多人,不情愿承认不押韵诗歌的存在,与它的真实历史。反而以所谓的转韵、换韵、变韵的变通手段、说词,意图把不押韵诗也纳入押韵诗、格律诗之内。这种做法,极其可怕。
诗歌的形态、方向、要求、特征,它们应该是多样的、多元的,绝不能是单一的、唯一的、不变的。古体诗、《诗经》它们便是多元的、多样的、变化的,并不是近乎高度垄断“诗”的多重含义、特点、条件。
近体诗,垄断“诗”这个字。已经有一千多年,所以我们几乎把“诗”字的全部意境、含义、条件、方向、特征,将它们当作了押韵诗、格律诗的统一性要求去看待。
只允许将“诗”字,等同押韵诗、格律诗去写。这种极端化统一性条件,它可以杀得不押韵诗、不格律诗,没有任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此等做法,它符合历史?符合现实?百花齐放,才是春天。
这个高度垄断“诗”的解释权的近体诗,从唐朝覆灭之后。它就再也没有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正是由这个极端性的垄断权力,所造成的。
不管是《诗经》,还是曹操诗作。不是同样存在,不押韵的诗歌?
这些便是历史事实,也是最好的见证。故而不能以押韵作为衡量诗歌,唯一的固而不变的基本原则。
古体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近体诗,则是必须要押韵。
近体诗,不等同古体诗。
从这里,开始分流出来近体诗。由此近体诗,它也就变成押韵诗、格律诗。从唐代之后,近体诗几乎占据了诗歌创作主流。反而古体诗内,不押韵特点、要求的诗歌,它的方向、路线、特点。没有继续被传承下来,这也是历史的现实。
不押韵诗,既从唐朝之后。它就断代了,这也是事实。断代归断代,但不能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如今的时代,表达已经多样化。押韵诗、格律诗,它们不能将“近体诗”,等同“诗”字。进而垄断一切,所以它只有一种解释。
再者,押韵诗它也是从《诗经》和古体诗内,逐步演化而来。既然它也是从古体诗内,发展出来。但古体诗内,它也有不押韵诗。所以“诗”字,不能只是当押韵、格律,唯一、单一、不变、固定的解释。
这些与历史、现实,本来就不符合。况且汉字几乎没有几个字,它们不是动态的、多含义的、多层次的意义、变化性的。
“诗”字的含义,怎么只变成了押韵、格律,唯一而不变的解释了?以古体诗理解,它也不是唯一的解释。
如今我们已经把“诗”字,成功给锁“死”了一样。把“诗”字,等同押韵诗、格律诗的近体诗。只要不符合这个条件的诗歌,它们便不能靠近“诗”字。
自从唐代以来,我们把近体诗所有的要求。几乎垄断成为了“诗”,这个字的一切解释权。当代人,又是怎么对待“诗”字?只讲押韵、格律、平仄,非常的霸道,非常的垄断。这些霸权行为,它们并不是对中国诗歌发展,最有利的事情。反而是一种阻碍,更是一种伤害。
古体自由诗,它则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和古体诗内,原本就存在的不押韵、不格律的诗歌,它们的一种方向、一个形式、一种基本要求、一种特点。
由古体诗、《诗经》之内,可以从它们押韵的诗歌类别当中。以一个方向、形态、要求、特点之内,进而发展和演化出来,整个近体诗的发展史。
那么同理的,古体诗、《诗经》之内。它们本就存在的不押韵诗,也是可以发展和延伸出来古体自由诗。
这是两个方向的问题,一个往左,另一个往右。不管是往左,还是往右。它们同时在中国古诗歌,这一条“道”上行走。
那么古体自由诗,它具体由什么构成?一是:这里的“古体”两个字,既它遵守古体诗外在句式、模型、结构、外在的基本要求。二是:“古体”,它不只是古风,也可以更现代化风格;我个人创作古体自由诗,更讲究用字上的简约、简洁、易懂;但在哲理上,我更喜欢追求多元性、浓缩性。三是:它不遵循押韵、平仄、格律的近体诗的要求,反而走不押韵、不平仄、不格律的发展方向;本来古体自由诗,它与近体诗就不同属一个方向、要求、特点;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如同古体诗、《诗经》内,它便存有这两条创作诗歌的不同内在方向、路线;古体自由诗的不押韵、不格律,它们只是再次回归了;古体诗、《诗经》内,另一种创作诗歌方式;古体自由诗,所继承和发展古体诗、《诗经》的;正是它们不需要押韵的,这一个要求的诗歌类别。四是:古体自由诗,它追求更自由、灵活、多元的表达方式;不追求押韵、格律、平仄,这些原本隶属近体诗的基本要求。
这些正是古体自由诗,它的历史出处、认祖归宗、形态、内在要求、基本特证。
古体自由诗,它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事物。不管是历史,还是它所在时代。不管是不押韵诗,还是它们的代表人物。这些证据,我们绝对可以去追宗溯源。
这些如同钢铁一般的证据,它们就说明了不押韵的诗歌,也是一种诗歌。如果谁否认了这些,他不是否认历史?否认现实?再者意欲以不同的押韵变通方式,将古体诗、《诗经》内的不押韵诗,收编进入押韵诗、格律诗的近体诗之内。这事,它行不得。
我们为什么需要把诗歌,分成了古体诗和近体诗?正是近体诗,它纯一色是押韵诗、格律诗。但古体诗它不是纯一色,统一要求内在方向、基本要求、基本特证。由此古体诗它是混血的,既它包含了不押韵诗、押韵诗。才从古体诗之内,专门提出来了。近体诗,这一条路子。唐朝以来,整个中国几乎彻底转向了,近体诗的创作。
由此导致了一千多年来,无诗不押韵的唯一性的单一性的理念、认知、理解。
从古体诗、《诗经》内,它的不押诗的方向、内在要求、基本特证。我们也想走出来,一条不以押韵、格律、平仄。作为基本要求、条件、特证的,那么一条纯一色的不押韵、不平仄、不格律的古体自由诗的道路。
既然押韵、平仄、格律的诗歌,它们可以杀出来,一条纯一色的近体诗。那么我们古体自由诗,也同样可以杀出来,一条纯一色的诗歌创作道路。
我自已敢开创一种新的诗歌派别,那么必然需要我有超厚重的实力,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基础、条件。否则我没有这个实力,说也是等于没说一样。
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一定是以实力,作为一个根本。不然事情办不成,反而伤害了自已。
所以开创古体自由诗,这一个新诗歌派别的诗作。它们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要求。我已经近乎,全部准备到位。
在这里,我先引见两首古体自由诗。第一首《逛山野记》,第二首《福建·我的心》。
这两首诗歌,它们的人生哲理、事理性、情感饱满度、思想深度、艺术水平、耐嚼性、回味性、欣赏性、自然节奏感等。我随意你们拿任何一首押韵诗来,跟它们进行全方位的对比、较量一下。好让你们看一看古体自由诗,它是不是也可以创作出来,非常高质量的诗歌?
逛山野记
迷茫逛山野,不知多少日。
山路多野草,大道宽易行。
修足脚力劲,步实身正稳。
不疾亦不慢,赏一草一叶。
绿色愁人泪,帮我暗消去。
借住自然力,行走达远方。
福建·我的心
源到情深处,醒来又几时?
憔悴人生无自地,多愁不把苦悲情?
恼人三分夜沉沉,残月正照心明处。
何时复归福建?多少夜深对明月。
往事涌动,恨抽吾脸一巴掌。
年少无知,错失榕城,痛哉我心。
感时滑欲泪,多少福州情?
往事多少,酿作一杯烈酒。
孤身自饮,天地来作伴。
千里友情,晴如万里长空。
偶来相重聚,相约回榕城。
同学共举杯,情深入化一杯酒。
醉入快语不醉酒,了达人生谈天地。
欲凳上鼓楼,重暖旧详情。
阅尽风雨后,再览福州城。
悠哉一份心,此时不在少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