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脑中动脉,预防脑卒中
了解大脑中动脉,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这个听起来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每年在中国夺走超过200万人的生命,成为城市居民死因之首。更令人担忧的是,70%的脑卒中患者属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这种疾病不仅致死率高,还容易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要预防脑卒中,首先需要了解大脑的供血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的作用。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负责供应大脑半球的大部分血液,是脑供血系统中最为复杂且关键的血管。
大脑中动脉:脑供血的关键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是颈内动脉最大的终支,也是前循环中最复杂的血管。其直径约为3.9毫米,是大脑前动脉的两倍。大脑中动脉起始于外侧裂的内侧端,视交叉外侧,前穿质下方,嗅束分为内、外侧嗅纹处的后方。
大脑中动脉分为四段:M1(蝶骨嵴段)、M2(岛叶段)、M3(岛盖段)和M4(皮层段)。M1段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开始,平行于蝶骨嵴后方约1厘米处向外侧走行,止于岛阈。M2段在大脑中动脉膝部弯曲90°转向岛叶侧面,M3段则经过岛盖深部的表面,最终M4段行于额叶、顶叶、颞叶表面的皮层表面。
大脑中动脉在行经前穿质下方时发出一系列穿支,称为豆纹动脉,这些动脉主要供应基底节区的血液。豆纹动脉的异常或阻塞是导致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脑卒中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人群的70%,主要由大脑中动脉等血管的阻塞引起。当大脑中动脉因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阻塞时,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会急剧减少,导致脑细胞缺氧和死亡。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突发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等症状。
如何预防脑卒中?
预防脑卒中需要从生活方式、健康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建议:
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脑卒中风险。
健康饮食:遵循MIND饮食原则,多吃绿叶蔬菜、浆果、坚果、全谷物、家禽和鱼类,限制黄油、奶酪、红肉和糖果的摄入。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减少心血管负担。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卒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应尽量避免。
日常保健
充足睡眠: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9小时的优质睡眠,有助于大脑和身体的恢复。
管理压力:通过冥想、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冬季特别注意事项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保暖:寒冷天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外出时要注意头部、手脚的保暖。
适量运动: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要保持适量的室内运动,如瑜伽、跳绳等。
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选择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保持体重稳定。
补充水分:冬季虽然出汗少,但也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血液粘稠度过高。
中医保健方法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预防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所指处。常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供血能力。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摩此穴可保持肺与大肠的顺畅,预防中风、头晕等症状。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两寸。按揉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心律,降低血脂。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按摩可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按摩可疏肝理气,平肝潜阳,预防中风等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的预防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同时,了解大脑中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记住,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