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修炼手册”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青春修炼手册”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暴风雨时期”。如何帮助他们认识、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介绍一个名为“青春修炼手册”的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活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8-12岁的青少年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一、小组基本情况
(一)小组背景
青少年阶段是青春期身体继续发育,个性形成最富特色的时期,又是心理发展的“暴风雨时期”和“危险时期”。情绪也呈现出极端性和波动性、反差性和封闭性、延续性和感染性、冲动性和爆发性并存的特点。
根据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及与青少年的交流反馈,当社工问到“可以说出关于表述情绪的词语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回答是:“高兴、不高兴;开心、不开心……”,社工引导说“如果把'不开心’、'不高兴’换个词语来表达,可以换成什么?”
得到的答案也只有“伤心、难过、生气”等少数情绪词语,从而了解到,青少年的负面情绪之所以会积压,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情绪的认识过少,无法更准确的识别自己的情绪,造成在沟通和表达情绪时的不通畅,日积月累,才会出现一些更为严重的后果。
那么青少年如何认识、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便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一情况,社工计划为8-12岁的青少年开展“青春修炼手册”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活动。
(二)小组基本信息
- 小组名称:“青春修炼手册”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
- 活动对象:社区8-12岁青少年儿童
- 参与人数:8人
- 小组组员招募方法:微信群招募
- 小组组员筛选标准与筛选方法
- 家长支持,青少年儿童自愿参与。
- 有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共性需求。
二、小组目标
- 总目标:提升组员的情绪管理能力。
- 分目标:
- 掌握一致性沟通法表达情绪。
- 运用ABC理论管理情绪。
- 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三、理论依据
本次小组活动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行为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社会学习不是建立在设计好的奖惩条件基础上,而是在自然社会条件下(而非实验室)的观察学习,行为受到认知调节和自我调节的影响。直接经验学习(行为体验)和间接经验学习(示范观察)。
本次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活动,通过在社工的案例分享及组员间的情景演练互动中,使组员们从行为体验的直接经验学习及示范观察的间接经验学习中习得管理情绪的方式方法。
四、服务过程
(一)小组计划
节数 目标 时间 地点 内容
第一节 了解情绪 7月17日9:30-10:30 社区党群服务站会议室 1、社工和组员自我介绍。2、暖场游戏。3、我们的约定。4、情绪力前测,IQ、EQ区别。5、情商小故事、课程回顾、下节小组预告。
第二节 认识情绪 7月18日9:30-10:30 社区党群服务站会议室 1、上节回顾。2、情绪的概念及基本类型。3、情绪词拓展。4、分辨正负面情绪。5、认识情绪小练习6、本节小组回顾、下节小组预告。
第三节 觉察情绪 7月19日9:30-10:30 社区党群服务站会议室 1、上节回顾。2、如何觉察情绪。3、觉察情绪小练习。4、游戏:大变身。5、本节小组回顾、下节小组预告。
第四节 表达情绪 7月20日9:30-10:30 社区党群服务站会议室 1、上节回顾。2、真实的案例。3、压抑情绪的危害、踢猫效应。4、一致性沟通及练习。5、本节小组回顾,下节小组预告。
第五节 管理情绪 7月21日9:30-10:30 社区党群服务站会议室 1、上节回顾。2、情绪管理的方法。3、情绪管理理论。4、情绪管理小练习。5、本节小组回顾、下节小组预告。
第六节 调节情绪 7月22日9:30-10:30 社区党群服务站会议室 1、上节回顾。2、情绪调节有妙招。3、情绪调节的方法。4、情绪调节练习。5、小组回顾、后测、合照。
(二)小组发展状况
1、小组前期
组员之间比较疏离,社工通过游戏打破了社工与组员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疏离感和陌生感,澄清小组目标,并在社工的引导下与组员一下场建立小组契约。
通过小组前测,更进一步了解了组员对情绪的认识程度,运用情绪卡来拓展组员情绪词的积累,引导组员如何分辨正负面情绪。
本次小组结束时组员认识了更多的描述情绪的词语,并能正确的分别正负面情绪。
2、小组中期
在组员有了更多的情绪词积累之后,通过观察和倾听方法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使组员意识到情绪是需要被看见的,情绪只有被看见之后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表达去释放。
社工通过真实案例使组员了解到冲动表达情绪的危害,并通过一致性沟通的方法的讲解和演练,使组员掌握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
到了小组中期,在做情绪互动演练和小游戏的时候,组员与组员之间开始主动结对演练,由最初的陌生、害羞到自然、大方的互动,组员间关系密切度提升。
3、小组后期
在小组后期,小组组员对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应掌握了觉察和表达情绪的方式方法。
组员小A分享回家后在妈妈批评她的时候,她没有像以前那样发脾气,用了一致性沟通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小A作业做错了的时候,妈妈批评她,小A用一致性沟通法跟妈妈说:“妈妈,我作业做错了你很生气批评我了,我感觉很难过也很委屈,我希望在我做错题的时候你可以帮我一起找到做对的方法,可以吗?”这样表达后妈妈没有继续批评她了,开始给他耐心的讲解,小A很开心。
社工进一步通过ABC理论认知调整、肌肉放松法等进行巩固,使组员们懂得用合适恰当的方法释放负面情绪,从而达到管理情绪的目的。
五、总结评估
(一)评估方法与评估内容
- 问卷调查法:根据组员填写的反馈表进行评估。
- 观察法:社工通过观察组员出席情况、参与度及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居民朋友的反馈进行评估。
(二)组员及家长评价情况
小组活动最后一节,社工向组员发放参与者意见反馈表进行调查,表格包含对小组内容及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8份,回收有效问卷8份。
回收的问卷中对本次活动内容均为满意并希望再次开展此类活动。对工作人员的表现也很认可,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有耐心。
在小组开展过程中,小组的内容和氛围吸引到周围居民,他们觉得这个活动开展得很好,能够帮助孩子们心理健康成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此类小组活动,但因小组人数限制及内容的连贯性,本次活动不宜中途增加组员,故邀请他们参加下一个小组活动。
(三)总体目标达成情况
1、总目标达成情况:组员通过6次小组活动的学习演练,情绪管理能力不同程度的有所提升,总目标达成。
2、分目标达成情况:
- 组员已掌握用一致性沟通法表达情绪,比如在被父母批评的时候,可以通过一致性沟通法的“事实+感受+希望”的方法来表达情绪,与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 运用ABC理论管理情绪,比如当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以前会觉得自己很笨,努力了也考不好,在学会ABC理论之后,认为这次没考好不是因为笨,而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并在愤怒的时候用肌肉放松法和腹式呼吸法来释放负面情绪,分目标达成。
(四)前测、后测问卷评估
社工采用前测、后测问卷对 8 名组员进行评估,问卷以情绪的基本认识、表达原则及不良情绪的释放方式为核心设置 6 道问题。
结果显示,从小组开始时组员对相关内容的不了解,到结束时掌握了表达情绪的三原则并学会释放情绪的方式方法,对比测试得分表(见图)可知,组员的情绪管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组员成长评估如下表
组员代码 | 年龄 | 小组前期情绪及行为 | 小组后期情绪及行为 |
---|---|---|---|
A | 12岁 | 活泼、参与度高、有事情不按她说的做就会发脾气,摔东西。 | 当生气时可以用一致性沟通法表达愤怒的情绪,并对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多了一份接纳,发脾气的次数有所减少。 |
B | 10岁 | 活动中随意接话,不举手回答问题,导致小组活动经常被打断,不能顺利开展,小组其他成员很讨厌该名组员。 | 社工在该名组员出现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时及时给予正强化,小组结束时,随便接话的不良习惯有了大幅改善,其他组员对其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
C | 9岁 | 时常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表达,觉得表达了也不会被理解。 | 社工针对该组员的实际情况,在遵守情绪释放三原则的前提下,帮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该组员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负面情绪得到了有效的释放,情绪状态也有所改善。 |
D | 11岁 | 参与小组活动是家长报的名,参与度不高,自顾自做自己的事情,互动游戏时应付了事,抗拒和防御心理较强。 | 在小组第三节的大变身游戏开始,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了用一致性沟通法沟通与以前的沟通方法不同的感受之后,开始逐渐打开心扉,并用自己之前无法与父母沟通的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帮其用ABC理论进行转念。 |
E | 8岁 | 内向,不爱说话,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不自信。 | 主动回答问题,声音较之前洪亮了,也敢上台去做演练了,自信心提升了许多。 |
F | 8岁 | 不愿意交流,不爱说话,防备心理较重。 | 游戏互动环节使其逐渐卸下防御,融入到小组活动中来。 |
G | 8岁 | 易怒,像个小炸弹,一句不合就想动手打人。 | 在一次次的一致性沟通的实践中,打人的次数逐渐减少。 |
H | 10岁 | 有逆反情绪,故意对着干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 学会用ABC理论进行转念,理解父母的有些行为不是不爱他,并在有负面情绪时跟父母用一致性沟通表达,逆反情绪逐渐缓解。 |
六、专业反思
本次小组活动致力于加强8-12岁青少年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减少或避免在学习生活中由于情绪表达不当引发的不良后果,回顾小组整个过程:
(一)经验探索
在小组性质方面,本次小组活动为教育型小组。
采用心理+社工模式,促进组员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使组员们掌握了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并在活动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组员能将活动中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无论是在家与父母沟通,还是在校的学习生活,情绪管理方面均有所改善。
(二)不足之处
小组延续性不足,情绪的改变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改变的,需要有个时间过程,在小组活动结束后,社工对小组成效缺少持续跟踪,以督促组员情绪管理的持续性改变和提升。需在今后的小组活动开展中探索可持续性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