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龙梅村:王弘诲“奏考回琼”泽被海南教育六百年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29:0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龙梅村:王弘诲“奏考回琼”泽被海南教育六百年

走进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仿佛穿越回了六百多年前的明朝。这里是明朝礼部尚书王弘诲的故里,至今仍保留着王氏宗祠、太史坊、王弘诲故居等珍贵文物古迹。2016年,龙梅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成为海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村口的“王弘诲故里”门坊气势雄伟,门坊旁的文化墙详细记录了王弘诲的生平事迹和十大历史贡献。据记载,王弘诲自幼聪颖好学,19岁中广东省乡试举人第一名,23岁中乙丑科进士。他历任庶吉士、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被誉为一代名臣。

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由山门、八角殿、正殿、二侧庑廊组成。宗祠内存有康熙丙申(1716年)翻刻的万历皇帝诰封王弘诲及其妻周氏之诰封文匾一块。1994年,王氏宗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史坊位于王氏祠堂一侧,始建于万历二年,是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和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国史官王弘诲立的纪念物。太史坊是海南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牌坊,造型古朴雄伟,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弘诲故居为三进式砖瓦结构房屋,正屋是海南民居中最宏大的19瓦路大厅堂,宽敞明亮。故居的木质架构仍保留着建造时的旧模样,院内墙角的石板条长满青苔,大石盆、石缸、磨盘、石柱础等摆放在庭院的角落里,斑驳老旧,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三朝硕士,一代伟人。”王弘诲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他最大的贡献是“奏考回琼”,即在琼州设立院试考场,使琼州儒生无需再踏海历险就能参加考试。为了感激王弘诲的贡献,琼州儒生集资为其在定安县城兴建了一座生祠,这是海南独一无二的荣誉。

王弘诲退休回乡后,仍不忘推进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龙梅村西南约1公里的永济桥旁建造了定安第一座古塔——龙门塔,塔内设有藏经库,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经书典史。虽然古塔在日军侵琼时被破坏,遗迹无存,但其文化意义深远。

在定安文庙东侧,王弘诲还主持创建了尚友书院,这一义举嘉惠后学,福泽长远。王弘诲的努力,极大地振兴了定安的学风。时至今日,龙梅村的读书风气依然浓郁,考上名牌大学的学子源源不断。

为了激发后人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斗志,龙梅村成立了王弘诲教育基金会,每年为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发放奖学助学金。毕业于暨南大学的王明弘,是王弘诲的直系第十五代后裔,如今在深圳从事媒体行业。他说,每年龙梅村都为升学的学子举行隆重的欢送会,崇学重教的文化传承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学子们虽远在他乡,仍心怀感恩之心,每年通过村里的基金会捐资,勉励更多学子积极求学。

王弘诲的后裔们不仅继承了他的学问,也传承了他的品格。81岁的王明照是王弘诲的直系第十五代后裔,谈及祖先的历史功绩时仍显激动。他说,万历四十五年王弘诲仙逝于龙梅府第,万历皇帝闻讣,赐祭葬,谕赞王弘诲“惟卿三朝硕士,一代伟人”。

如今,龙梅村的村民们自发集资120多万元,在村口建起了王弘诲文化广场,于2019年落成。广场由“王弘诲故里”门坊、王弘诲文化墙、尚书亭等组成,现已成为定安县观光旅游的打卡新景点。

王弘诲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贡献,不仅影响了龙梅村,也影响了整个海南。他的“奏考回琼”政策,为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弘诲的崇学重教精神,已经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南学子。

探访龙梅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传承。王氏祠堂不仅是王氏家族的荣耀,更是海南文化的瑰宝。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崇文重教的孝道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