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动脉炎新突破:不增加结核感染风险
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动脉炎新突破:不增加结核感染风险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TAK)是一种主要影响亚洲年轻女性的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长期以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一直是治疗大动脉炎的主要药物,但其对结核感染风险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田新平教授团队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IF:13.2)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新的答案。
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样本量最大的关于糖皮质激素联合传统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后TAK患者发生结核风险的临床研究。研究发现,大动脉炎患者发生结核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6倍,明确证实了TAK与结核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优化大动脉炎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还发现,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并不增加TAK患者的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性结核感染复发的风险。这一结果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它表明在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大动脉炎时,不需要过度担心结核感染的风险。此外,研究还指出,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增加了TAK患者中潜伏性结核感染复发的风险,提示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
研究团队还对干扰素-γ释放试验(IGRA)在监测结核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免疫抑制剂治疗后TAK患者的IGRA数值会降低,因此IGRA不能用于预测大动脉炎患者发生结核风险。这一发现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避免过度筛查和治疗。
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及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田新平教授团队完成。研究结果不仅为大动脉炎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大动脉炎与结核感染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未来,随着对大动脉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发现更多有效的治疗靶点和药物。同时,如何在控制疾病活动的同时降低结核感染风险,仍然是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这项研究为解决这一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有望改善大动脉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