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换算指南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4: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换算指南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万世宝典”,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然而,由于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其记载的药物剂量与现代计量单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准确理解并换算古方中的剂量,对于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01

汉代度量衡制度

在探讨药物剂量换算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度。汉代的度量衡标准如下:

  • 长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厘米;1丈=231厘米;1尺=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0.231厘米。
  • 容量: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 重量:1斤=16两;1两=24铢。汉代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
02

药物剂量换算方法

重量单位换算

汉代的重量单位与现代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下:

  • 1斤约等于250克
  • 1两约等于15.625克(也有考证认为是13.8克)
  • 1铢约等于0.65克

具体药物剂量换算实例

以《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桂枝汤为例:

  • 原方记载: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 换算方法:桂枝三两约等于45克(按15.625克/两计算),芍药、生姜同理,甘草二两约等于30克,大枣数量不变。

再以麻黄汤为例:

  • 原方记载: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 换算方法:麻黄三两约等于45克,桂枝二两约等于30克,甘草一两约等于15克,杏仁数量不变。

特殊药物的计量方法

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例如:

  • 梧桐子大=黄豆大
  • 吴茱萸1升=50-70克
  • 半夏1升=130克(有说100克);半夏10枚7克
  • 附子大者=20-30克
  •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 栀子10枚=15克
  • 枳实一枚约=14.4克
  •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60克
  • 厚朴1尺约=15-30克
  • 杏仁100粒=40克,1粒=0.4克
  • 桃仁100粒=30克,1粒=0.3克
  •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 虻虫1升=16克,虻虫6枚=2克,虻虫10个=3.333克
  •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克,半升=30克
  •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克
  • 枳实1枚=15克
  • 枳壳1枚=20克
  • 乌梅100粒=90克
  • 槟榔1枚=7克
  • 蜀椒1升=50克
  • 大腹皮1枚=5克
  • 贯众1枚=60克
  • 僵蚕10条=5克
  • 水蛭7条=10克
  •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 小麦1升约130克
  • 瓜蒌大者130克,中者60克,小者30克
  • 麦冬1升(200毫升)=120克
  •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克,有人用300克
  • 粳米1升(200毫升)=176-180克
  • 生梓白皮以桑白皮一升(90克)代替
  • 大枣30枚=105克
  • 竹叶1把=24克
  •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03

应用与注意事项

在实际应用《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剂量换算的准确性:由于古代度量衡标准与现代不同,换算时需谨慎,建议参考多位专家的考证结果。

  2. 个体差异:古方剂量是基于古代人的体质制定的,现代人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体质与古人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剂量。

  3. 病情变化:张仲景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来选择和调整方剂。在使用古方时,不能机械地照搬剂量,而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人的体质等因素灵活调整。

  4. 药物质量:古代药材的生长环境与现代不同,药材的质量和药效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时还需要考虑药材的质量因素。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其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准确理解和换算药物剂量,对于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继承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灵活运用古方,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临床实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