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小农经济:局限性与未来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小农经济:局限性与未来出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指出其在社会制度、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解放事业方面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小农经济虽在某些时期发挥一定作用,但总体上因其保守性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了解他们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从中国自身发展看,小农经济构成了“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小农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构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正是中国“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衰而不败、倾而不倒的根基所在,古老的中国要发生蜕变必需变革这一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也存在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但只有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经济基础之角色。在封建主义社会,小农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包括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三种类型。其中,自耕农是最为典型的小生产者,也是半自耕农和佃农努力的方向。马克思认为,小生产“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地经营。独立经营的农户,不仅要耕田,还要从事农村家庭工业,即恩格斯所说的“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从而基本实现自给自足。马克思认为,尽管这种“独立”是相对的(因为所有的农民无不受制于地主),它还是造就了一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的狭隘的生产关系,祖祖辈辈周而复始,从而阻碍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传播。马克思还强调指出:“这种独立性,不会因为这些小农(例如在印度)相互组成一种或多或少带有自发性质的生产公社而消失,因为这里所说的独立性,只是对名义上的地主而言的。”
因此,从小农经济社会的内部很难产生革命性因素,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社会发展方面。诚如马克思在评价印度农村公社时所说的:“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可见,小农经济虽然在历史上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的保守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持否定态度。
问题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显得异常坚固。这不仅与小农经济生产条件简单有关,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中国历代王朝的重农政策。自春秋战国末年中国进入封建主义社会开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农业始终被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首位,且历代王朝基本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中的农业归根结底也就是小农经济,地主阶级虽占有土地,但具体的经营主要还是由小农完成的。封建国家的“重农”政策使得小农经济长盛不衰,即便因战乱或自然灾害而局部性地遭到毁坏,也能在灾后短时间内恢复。因为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农民有了土地,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进行生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长期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使得古代中国虽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运动或王朝战争,其政权却始终在封建主义框架内兜圈。基于这一事实,马克思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十余年后再谈起时做了这样的评价:“这种现象本身并不含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总是看到,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小农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农业体系”。19世纪中叶的人类历史属于资产阶级时代的上升时期。在这一时代,资产阶级崛起,封建专制制度逐渐瓦解,而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也面临着被取代的命运。马克思指出:“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中国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这种生产方式的狭隘的技术基础阻碍了分工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良和交通的扩大。它把人限制在半野蛮状态。”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冲击下,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脆弱性暴露无遗。它无法与资本主义大生产竞争,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小农经济注定要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从人类解放事业看,小农经济造成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普遍交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封闭性,阻碍了这种普遍交往的实现。马克思指出:“中国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这种独特性,使中国与世隔绝,成为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这种隔绝状态不仅阻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人类解放事业的推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人类解放,就必须打破这种隔绝状态,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守性和封闭性: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封闭性,阻碍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传播。农民长期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这种保守性不仅阻碍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也阻碍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脆弱性和分散性: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外部冲击,很容易陷入困境。而且,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和外部竞争。
狭隘性和自私性: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需求,缺乏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农民之间缺乏团结,难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这种狭隘性和自私性,使得农民在面对封建压迫和资本主义竞争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难以组织有效的反抗。
小农经济的未来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小农经济必然灭亡,主张农业规模化经营。他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兴起,小农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被取代。未来的农业应该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而不是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这种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当代中国的小农经济需要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虽然当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传统的小农经济,但在具体的经营形式上却不无相似。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批判,积极引导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型。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是为了推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积极引导其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