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进补,专业中医师教你避坑
中药进补,专业中医师教你避坑
“周一到周五吃苦,周六日大补特补!”这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专家提醒:滋补也要适可而止,盲目进补会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近日,家住汕头的赵女士就因盲目进补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案例:盲目进补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
20多天前,家住汕头的赵女士突然感到身体乏力,肚子胀,还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小便发黄,脸色也越来越黄,整个人精神萎靡。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赵女士的谷丙转氨酶已升至2150 U/L(正常参考范围4.0到40.0),超过正常范围的50倍;总胆红素水平431μmol/L (正常参考范围0.0到26.0),超过正常范围的16倍。经药物治疗后没有明显好转,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为进一步治疗,赵女士前往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就医。
经过进一步检查,专家排除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免疫性肝炎等原因,详细询问病史后,肝病科陈逢生主任团队发现赵女士病情与她进补有很大关系。原来赵女士听说羚羊角有大补身体的作用,1个月前自行购买1公斤羚羊角连续煲汤喝,结果不知不觉出现身体异常。
中药进补的误区
许多人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养身。其实,中药进补也要讲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既花了钱,又伤了身,不合理使用中药进补,往往适得其反。
“是药三分毒”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在临床上,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如果吃补药使身体产生不舒服的话,就是补偏了。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火力旺的年轻人吃,吃了往往流鼻血。滋补中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
补进去,靠脾胃
虚弱的体质并不一定会因为进补而好转。无论食补、药补都要通过脾胃的吸收才能到达全身,发挥作用。如果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会导致虚不受补。如果确实属于虚弱体质,补的时候要找专业医生帮你辨别体质,也就是辨别补的方向。
体质各人各不同
中医认为,所谓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父母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方面综合的固有特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体差异。中医“虚则补之”和强调个体差异等进补原则 , 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盲目进补的风险
乱吃补药进补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呢?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 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就有很好调理身体的作用,切不可认为只有药物才是首选。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昂贵的传统中药如灵芝、冬虫夏草、鹿茸之类,凡治疗保健均有一定的适用对象,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是否选用,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忌无病乱补
中医强调,进补原则是“虚则补之”。中药养生,重在补虚,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要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以非药物为主。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不分虚实诸证,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中药滋补大忌就是不辨体质而随意乱补,盲目跟风。所以,进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事半功倍。保健养生虽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药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容易“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进补更不是滋补药的随意叠加。对于进补过度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上火。中医认为,上火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一旦上火,可能出现口干舌燥、喉咙痛、口臭、嘴破、牙龈红肿、眼睛干涩、流鼻血、头痛、痔疮、便秘、失眠等症状。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太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不规律甚至便秘。近年来,养生提倡“负营养”的理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频率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更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
专业指导的重要性
广东省中医药局提醒,进补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性化进补方案。专家表示,盲目进补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比如人参虽好,但年轻人食用过多可能导致流鼻血。此外,中药进补还需注意平衡,避免过度进补造成身体不适。记得,科学进补才是王道哦!
科学进补的具体建议
11月迎來冬令節氣,民眾喜愛中藥進補養生,但現代人由於物質基礎提升,大多是營養過剩或營養不均衡的體質,不當進補反而傷身,選擇中藥材或膳食,也要注意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提醒溫補、平補及涼補有什麼不同,以及安全進補注意3件事避免補過頭。
進補方式分溫補、平補、涼補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晉暉說明,進補方式概括分3種:
溫補:溫補又稱熱補,適合虛寒體質的人。怕冷、手腳冰冷的陽虛體質者,可使用牛肉、羊肉、烏骨雞、桂圓等溫性食材,搭配山藥、生薑等藥材燉煮,用以改善寒性體質。若是容易頭暈、疲倦無力、面色蒼白的氣血兩虛體質,則適合使用黃耆、當歸等組成補養氣血,可搭配烏骨雞或排骨燉煮。
平補:平補使用溫和的藥膳進行調養,適合一般無特殊體質的人群。四神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不會太過燥熱,又能增加消化功能,適合大多數人在冬天進補時使用。
涼補:燥熱體質的人應選擇涼補,適合食用螃蟹、牡蠣、紫菜、蓮藕等食材,有助於降火清熱。如果容易出現口破、便秘等燥熱症狀,可以使用百合、銀耳、蓮子搭配食材料理,達到養陰清熱的效果。
安全進補做到3件事
林晉暉提醒,安全進補應避開3誤區:
補過頭的風險:進補時的用藥劑量需控制,並非「越多越好」,過量進補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導致上火、消化不良等問題。
購買正品中藥材:應選擇合法的藥局或中藥商,品質安全才有保障。藥品應有完整的包裝標示,如:品名、有效期間、保存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項等。避免選購到品質不良或來源不明的中藥材。
留意藥物交互作用:慢性病患者如長期服用西藥,在使用中藥進補時,應注意是否有不適的異常症狀發生,並定期量測血壓及相關檢驗數值,以瞭解病情控制情形。
進補前應先瞭解體質才能安心進補,由於體質因人而異,建議可先諮詢中醫師評估體質並調整選用藥膳方藥,亦不宜濫吃坊間補品。此外搭配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提升免疫力,更有效率養生。如有疑慮或不適,洽詢專業醫療人員協助。
结语
中药进补虽然有益健康,但也存在不少误区。广东省中医药局提醒,进补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性化进补方案。专家表示,盲目进补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比如人参虽好,但年轻人食用过多可能导致流鼻血。此外,中药进补还需注意平衡,避免过度进补造成身体不适。记得,科学进补才是王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