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要提及到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绕不开的一个人物,那必定就是鲁迅。鲁迅是近现代白话文革命的先锋者,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白话文小说就是由鲁迅所创造的《狂人日记》。
鲁迅个人的作品极具有个人特色,他在艺术上非常习惯于运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人物有情节的描写铺垫,批判现实,讽刺社会。
鲁迅一生留下过无数佳作,除去《狂人日记》以外,他还创作过很多短篇小说,有不少作品后续都作为教科书题材,规划在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内。
而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相对比较熟悉的作品,还要属和《狂人日记》一起被收录在其个人短篇小说集当中的《孔乙己》和《少年闰土》这两部作品影响力最深。
尤其是《孔乙己》,近两年更是有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借用这部作品当中的一些名言名句,来讽刺当下社会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尽管多数人都读过孔乙己的故事,但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未必就有深刻的了解。孔乙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鲁迅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角色的呢?
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是非常典型的清朝科举制度下所出现的牺牲者,在鲁迅创造的故事里,孔乙己为了考科举,成天读四书五经,满脑子知乎者也。
从青春年华读到垂垂老矣,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部都耗费在了读书这件事上。然而他读书只是在死读书,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每天之乎者也不离口,时时刻刻要向别人强调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即便是在被别人戏弄的时候,也要自命不凡。
哪怕是生活极其窘迫,也认为自己与那些没读过书的人不一样,觉得自己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这一场自己给自己造的美梦,做了几十年,都没能清醒过来。因为读过书,他认为自己的格局和普通的百姓不一样,他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人上人。
可是科考多年,却连个基本的秀才都没考上。生活窘迫,吃不上饭的时候,他情愿典当物品,也不愿意去做一些劳力活。
因为他在心里面觉得,靠劳动做事去争取生存,是非常低级的事情,他非常鄙视劳动,但他自己又很好吃懒做。
然而可笑的是,他不愿意自己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的报酬,却为了生存,要去做一些偷窃的事。他偷窃别人的书,被人抓住吊着打。
尽管已经有了一次教训,却依然没能醒悟过来。之后他又去偷窃丁举人的家,再次被人发现,抓住又打了大半夜,最后被活活打折了腿。
被打折了腿以后,他也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的能力,之后只能用手在地上攀爬着走路。最终几乎是毫不意外的,默默无闻的被人遗忘,凄惨的离开了世界。
矛盾的人物
孔乙己这个角色和鲁迅先生在其他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很多角色都非常类似,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受到封建时代社会摧残的非人的形象。
尽管透过这个故事,能够看到孔乙己,身上有很多非常明显的缺陷,但是在一些细枝末节当中,也能看到他身上的一些闪光点。
鲁迅最开始在描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在出场情节里面叙述他是酒馆里面唯一一个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
故事的开头描写的是咸亨酒馆,通过这个酒馆当中客人和老板的一些对话与互动,大家轻而易举的就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
一般来说,在酒馆当中穿长衫喝酒的大多是一些比较阔绰的人,所谓阔绰就是相对来说比较有身份,手头有些钱,能够坐在酒馆里面喝酒的人。
而酒馆当中还有一些主顾,身份地位不高,而且手头也不算特别的阔绰,大多就只能站在靠柜外面喝酒。
而那些站在靠柜外面喝酒的人,绝大多数都穿着短衫短褂。唯独孔乙己与众不同,他穿着长衫长褂,但又窘迫到没钱坐在那里喝酒,只能和其他的那些短褂劳工一起站在靠柜外面喝酒。
和他的外貌形象一样矛盾的,还有他的性格。他的酒馆里喝酒总是忍不住,要向其他的那些客人们炫耀自己有才华。
隐隐约约的想要告诉别人自己是个读书人,自己是个上等人。但偏偏他的长衫也是残破的,他的囊中又是羞涩的。
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在酒馆里面,其实也是被瞧不起的。上等人看不起他的囊中羞涩,又一定要融入上等人的圈子,下等人又觉得他好吃懒做还瞧不起人,也都讥笑他。
因为经常去咸亨酒馆喝酒,却总是穿着破旧的长衫站着喝酒,久而久之,这甚至成为了咸亨酒馆的一道风景线,去酒馆喝酒的人见到孔乙己,总是忍不住要笑他两句,以嘲讽他为乐趣。
其实,在故事当中,孔乙己并不是他的姓名,而是酒馆里面的人嘲讽他时,给他取的一个绰号,久而久之,他的姓名就不重要了,孔乙己就成了他的姓名。
尽管他自己已经沦落到即将要讨饭的地步,囊中极其羞涩,但却依然不愿意去做一些基本的活计来养活自己,甚至还鄙视劳动,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文人老爷。
但非常矛盾的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从来没有拖欠过酒馆的酒钱。
在故事当中,还有一个情节,描写孔乙己给孩子们散豆,通过这些也能看出他本性是非常善良的。
而在这个故事当中,最为矛盾的,就是孔乙己一边瞧不起劳动者,自己死要面子,另一边又跑去别人家里面去偷窃。
一个死要面子的读书人,却又去做了偷窃的事,这极端的矛盾性都体现在孔乙己的身上。而当别人说到这件事的时候,他又会涨红了脸辩驳。
但也只是辩驳,却并不会否认,他会嚷着读书人的事不能叫偷,但过不了多久,他又会重蹈覆辙。
在故事的最后,通过别人的叙述,三言两语的讲述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他因为又一次的偷窃行为被人抓住,被人打了个半死,将腿打折了。
之后的结局自然而然的,这个好吃懒做,死要面子,却偶尔也能显露出一些诚实善良优点的读书人,这个常年穿着破旧的长衫站着喝酒的读书人,最终凄惨的死在了时代的洪流当中,无人知晓。
孔乙己到底象征什么?
鲁迅先生的弟弟看过这部作品之后,曾经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是破落子弟和穷读书人的代表,他点评鲁迅是在用孔乙己的故事,写这一类人的末路。
其实,纵观鲁迅在这个作品当中所创作的很多情节,联系到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对于这个角色的基本态度,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
人物的悲剧是必然的,故事的结局是已定的。矛盾的人物描写,是鲁迅先生对那个封建时代和科举教育制度的控诉,对那些饱受摧残的读书人的同情。
就像鲁迅先生对他个人的很多作品所控诉的那样,揭示的是整个封建社会制度和礼教对人的摧残,社会变成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孔乙己是在时代洪流里在封建时代塑造出来的怪物,自甘堕落的同时却又能保持难得的闪光点,但最终还是会因为无法摆脱时代摧残带来的影响,而只能走向灭亡。
咸亨酒馆里面其他的看客和主顾,则是在那个封建时代影响下,同样饱受摧残但又因此而变得麻木不仁,冷漠的封建旁观者。
其实孔乙己的这种行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一代人的缩影,甚至更广义一点来说是一整个时代的悲剧缩影。
这一类人,是封建时代的受害者,他们深受封建时代的残害,最终成为了一个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只能走向末路的失败者。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去读孔乙己的故事,或许能从中学到很多。但很多年轻人需要警醒,尽管现在的时代和过去大不相同,但如果固步自封,在一种时代观念中沉沦,只怕也会成为故事中的孔乙己。
结语
现在的年轻人,有机会能够读书上学,很多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拥有了更高的学历,或是读了更多书,就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人。
就像是现在有一些所谓出身名牌大学的学生,会因为自己有更高的学历而瞧不起别人,从学校毕业之后找工作,又会因为自己所谓的学历,不愿意选择做一些普通的工作,最终高不成低不就。
这种情况和孔乙己是何其相似,只怕鲁迅先生在世,恐怕也要嘲讽一句,别以为读过大学就可以嘲笑孔乙己,只怕自己就是孔乙己,却又身在咸亨酒馆而不自知。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