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莫轻视:及时治疗助25岁女生避免肺癌
肺结节莫轻视:及时治疗助25岁女生避免肺癌
“29岁姑娘无症状确诊肺癌”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众多关注。专家提醒,肺结节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25岁姑娘无症状确诊肺癌
最近,年仅25岁的杭州姑娘小张(化名)刚刚做完手术,术后化验结果显示肺腺癌,这让平时生活作息规律、注重养生的她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庆幸,“还好通过体检发现得及时!”
小张在杭州一家公司做会计,平时不熬夜,不抽烟不喝酒,周末经常和朋友爬山、跑步。今年单位体检中,小张被告知胸部CT结果显示左肺下叶有一个10*6mm的混合磨玻璃结节,于是她赶忙来到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雯教授根据小张CT结果,建议小张先服用莫西沙星治疗9天,三个月后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若三个月后结节仍然存在,可考虑是否进行胸腔镜手术。
三个月后,小张复查结果仍然显示有肺结节存在,且结节边界模糊,实性成分超过50%。小张同意了医生的手术建议,术后结果显示肺腺癌。幸运的是,小张的肺癌仍属早期,手术切除病灶后,几乎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36岁男子肺结节消失
前段时间,36岁的周先生就在一次全身体检后,发现自己CT报告上提示有肺结节,而且还有“肿瘤不除外”五个大字,他吓得马上跑去医院就诊。
医生认为虽不能完全排除肿瘤,但炎症所致的概率更大,建议其先积极抗炎治疗,1个月后再复查胸部CT。令人惊喜的是,1个月后周先生的肺结节基本“消失了”!
高风险结节不重视随访,2年从9毫米长到2厘米
根据美国胸部协会(ATS)的观点,在做过肺部CT和X光的人群中,最高有一半会发现肺结节,但是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不到5%的肺结节会致癌。
尽管恶性结节只占检出总数的5%左右,但是对待随访观察的肺结节,切勿掉以轻心。
前几天,李雯教授就接待了一位50岁的刘先生,因为头痛、消瘦来医院就诊,检查时发现刘先生有一枚2cm的肺结节。病理结果显示已经进展到肺腺癌晚期,出现脑转移。
李雯教授(中)工作场景
追问后得知,刘先生在很早之前体检时就发现肺磨玻璃结节,直径约6mm左右,形态尚可。医生建议他6个月后复查,但刘先生觉得自己从不吸烟,外加他听说肺结节在年纪大的人身上“活力并不强”,所以并没有重视。
2年前公司体检,刘先生的胸部CT检查显示肺结节有所增长,直径约9毫米左右,周边出现毛刺、中央密度增高,怀疑肺癌,建议其尽快处理。但刘先生觉得自己结节并没有增大多少,而且身体也没有不适,并未采取医生建议。
李雯教授说,临床上70%的肺癌确诊时已到了中晚期,中晚期已错过最佳治疗期,预后效果不佳,肺癌晚期5年生存率不到20%。
有些人会对肺结节有些误解,觉得肺结节没有明显变大就不需要处理,但其实肺结节的形态、密度等都会影响肺结节良恶性判断。
举例来说:
- 有分叶状、短细毛刺、胸膜凹陷征、血管穿行,提示恶性可能性大;
- 密度不均匀,结节内有小泡者多为恶性;
- 增强CT显示不均匀强化或中度强化者多为恶性;
- 不强化或高度强化,多见于良性,像钙化的结节大部分是良性的。
这些人体检,一定要重视肺部检查
虽然不是所有的肺部结节都会发展为癌,而且肺结节大部分为良性,但也不能排除一部分属于早期肿瘤或者癌前病变。
每一次的肺结节随访复查,都能及早发现肺结节的变化,让医生能对肺部健康状态作出较为明确的评估,这也及时发现早期肺癌的有效手段。
建议正常人群每年定期体检肺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尤其是:
- 年龄40岁以上,且吸烟史20年以上,每天20支以上,或每天吸烟的支数x烟龄=400以上,戒烟时间<15年;
- 有肿瘤家族史,特别是有肺癌家族史;
- 既往有肺部疾病史(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肺结核等);
- 有环境或者高危职业暴露史。
尽量远离各种环境职业致癌因素
- 吸烟是国际公认的导致肺癌最重要因素之一,一定不要抽烟,并远离二手烟、三手烟的暴露;
- 注意防护各种室内外空气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家庭厨房油烟等) ;
- 避免各种职业暴露 (煤炭、石油、化工、水泥等粉尘、毒气、辐射等)。
一旦发现肺结节,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应采取谨慎态度。良性结节并不代表可以忽视,定期随访复查是确保健康的关键。
生活中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 远离癌症性格:如长时间爱生闷气、性格郁闷或急躁爱发脾气等;
- 调整好生活的节奏,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并定期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李雯 主任医师 教授
李雯 主任医师 教授
- 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 擅长:肺癌、肺结节,主导肺癌多学科MDT门诊、慢性咳嗽、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本文原文来自浙大二院